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5)

【读书笔记】|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5)

作者: 梦里依稀风铃 | 来源:发表于2022-01-22 23:04 被阅读0次

    1.  锻炼思考能力

    《小王子》中的“狐狸”是谁?

    深入思考时,首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思考。

    阅读时,不要止于“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原来如此”等感叹中,而应结合自己的情况自问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做?”

    比如,《小王子》这个作品,我认为仅靠阅读和理解是无法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如果能思考一下被小王子丢在星球上的玫瑰,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想想狐狸对自己来说是怎样的存在?就这样进入深思。

    小王子的星球上盛开了一朵玫瑰花。小王子非常爱护这朵玫瑰花,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它,后来玫瑰的态度和言行变得反复无常,小王子无奈之下决定离开自己的星球,开始宇宙旅行。途径风格迥异的“大王星”“实业家星”之后他来到了地球。当他看到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玫瑰后,意识到自以为很独特的玫瑰,其实只是成千上万的玫瑰中普普通通的一朵而已,于是感到很悲伤。

    这时来了一只狐狸,小王子为了散心就邀请狐狸一起玩,但是狐狸却以“我和你还称不上友好的关系,所以还不能和你一起玩” 为由拒绝了。而狐狸所说的“友好”指的是加深羁绊,不同寻常的关系。小王子通过与狐狸的对话,领悟到了那朵玫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与狐狸分别的时候,狐狸说:“把你的玫瑰变成了无可替代存在就是你倾注的时间”,并透露了一个小秘密,“重要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

    (看到这里我顿了一下,思索,确实如此,重要的有时反而会熟视无睹,重要的东西藏在心里。 这里的每一物都不仅仅代表物本身,叠加了更深层的意味 )

    “读解”就是要读取,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旨。

    大人们通常忙于追逐权力、名誉、金钱,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建立亲子羁绊”的事情。通过发现这种肉眼看不到的价值,才能使人生变得丰富。作者应该是想透露这样的信息。

    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思考。

    “对我来说,故事里的狐狸就好像是曾经给我讲过刻骨铭心的话的那个人吧。那时我一点都不上心,显得很刻薄冷酷,但是他却舍得在我身上花时间,通过一些约定等方式不断地激发我,可能正是这种关系才使我们建立了现在的这种羁绊。”

    通过这种结合自己进行思考的方式,可以达到仅仅理解故事梗概所达不到的深度。

    在阅读时如果出现让你惊讶的一幕,那一定是书中的某个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外地吻合了。

    这时,建议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可以直接在书上标注,也可以写在笔记本上。这样就可以凭借笔记追溯当时的思绪,从而在以后继续深入思考。

    带着感情去阅读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籍,如果只是作为获取信息而阅读,是很难深入思考的。能进行深入思考,说明你是带着感情品味的。

    有思考力的人会经常动用感情。读书需要动脑、动心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深入思考,带着感情阅读非常重要。

    发酵学者小泉武夫先生是对“发酵”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人。他对“发酵”喜爱到不可自拔。他的心一直被“发酵”牵动着,他除了对所有的发酵食品感兴趣以外,还特别关注发酵本源的微生物。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我太喜欢小泉先生的书而制作了“小泉武夫月刊”,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读了他的10本著作。于是,每次吃到发酵食品时就想畅聊一番发酵食品,不禁对微生物的劳作表示感谢。

    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我想大家小时候都读过的吧(至少读过一部分)。阅读的过程中你是不是兴奋地高喊过,“这个粪甲虫太有意思了,太好看了”“昆虫,太了不起了!”是的,我们应该与法布尔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带着感动去发现“多彩的昆虫世界”。

    我们只要心动了,思考便会随之一起深化。

    思考的深与浅,写“读后感”就知道

    阅读时如果没有驱动你的思考,那么当被问及读后感时,你是难以言表的。

    虽然可以讲出书的梗概,但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和结合自己思考的内容哑口无言。

    仅仅是粗略地写出书中的梗概,这属于最低级别的。另外是能写出“我明白了以后要注意什么”之类的反省内容,这属于基本没有思考的。这就如同你读了夏目漱石的《心》之后,你只能悟出“背叛朋友是可耻的”的道理,这说明你完全没有驱动自己的思考力。

    如果是迷迷糊糊、行云流水的读法,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到底是深还是浅。好比在不知道自己挖掘了几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再继续挖掘下去的动机呢。

    所以,一定要边阅读边做笔记。做笔记会协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写上“所言极是”“有意思”等类似的简短的词语,或在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似的部分标注关键词等都是可以的。

    如果是心动了,贴上与自己情绪相符的表情贴也很好啊。比如,有笑点的地方贴上笑脸的表情贴,感到惊讶了就贴上惊讶的表情贴。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触和灵感与书的内容关联起来。

    灵活运用“对话”“评论”来深化思考能力

    思考是需要“动起来”的。让思考动起来没有外界刺激是不行的。仅仅依赖自己个人的大脑是很难深入思考的。大多数的小学、中学的老师经常会讲“现在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思考这两个问题”,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自行思考。但是,基本上学生的思考时间只能维持在前1分钟。剩下的时间基本就是心不在焉的,已停止思考。

    这时就需要进行“对话”了。

    通过不同想法的相互碰撞,会进入到下一个思考。为了想方设法解决矛盾,思考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调动起来。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喜欢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制作了思考流程。

    对话,与单纯的聊天不同。对话是要打破自己的想法,得到新的认知的过程。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很有名,他认为通过对话发现“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实际上并不知道。”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白了自己其实一点都不懂之后,会有继续研究下去的欲望,进行深思。

    想要深入思考,对话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就是,读完书后讲给别人听。讲书使你的思维变得活跃。当对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发表不同的见解时,思考会变得更深入。

    实际验证一下就会明白,当我们的记忆模糊不清时是无法准确地表述出来的。当你回答不上来对方提出的问题时,你肯定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我上初中以后,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和朋友分享。

    如果朋友恰巧也在读同一本书,互相交流一下读书感想,如果只有一方在读,那么读的人来讲,听者提问题。即使是在阅读中的书也没有关系,尽管分享出来吧。

    这种持之以恒的做法对思考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比如,类似于《罪与罚》,因篇幅太长都想中途放弃阅读的书,如果边读边分享给人听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这是“我的书”的感觉。

    如果一时找不到倾听者,请试着读一下书评。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只要上网搜一下会找到很多书评。

    如果读了感同身受的评论,就会暗喜“说得太对了”,也会发现 “这个我怎么没有想到”“原来还有这种看法呢”等新观点。评论里可能还会有你忍不住想反驳的想法。

    如果产生了想反驳的冲动,表明你的思考在运行着。

    我经常会读大量的书评,有时候,会发现一些深入阅读了专业书籍的人写的评论。读他们的书评就像是听到了批判的声音和名人解读。网上的文章玉石杂糅、水平参差不齐,偶尔会找到宝玉般有价值的文章。相比一个人阅读,这种方式更有助于深入思考。

    试写一下读过的书的广告语

    写一篇读后感,很多人觉得大海捞针,无从下手。那么,考虑写一篇推荐给别人的短文怎么样?最近有的小学开设了写书的广告语的课。或者让学生们写一篇推荐文的,就是给那些还没有读过某书的人写一篇推荐文,让他们产生“我想读”的想法。

    与其说是读后感,倒不如说是广告语。

    现代年轻人特别擅长编辑像广告语这样的短语,似乎也很乐于琢磨。让他们写长一点的文章感觉特别吃力。多亏有新媒体,写短篇文章对他们来说如释重复、轻松无比。

    然而,用短文是很难诠释一本书的魅力的。

    比如像“我读过了,特别好看,强烈推荐哦”的广告语,根本感受不到这本书的魅力。

    不把书中的看点和魅力转化成文章来突出是没有吸引力的。

    要积极思考这本书适合推荐给什么样的人,推荐的理由是什么,读了这本书会有哪些改变,对自己而言这本书给你创造了怎样的价值等内容。

    (突然发现这就是系列读书类课程,干嘛还要掏钱去专门听课呢? )

    “这本书推荐给正在向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前行的人。请你想一想有没有遗忘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改动)

    “本书教会了我,所谓的羁绊并不是单纯的‘相互支持’,而是一个倾注了时间和伴有责任的东西。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无形事物给我带来的价值。”

    针对一本书,尽量试着多写几篇推荐文。

    不要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写出令自己很满意且精辟的文章,即使有点瑕疵也尽量多写出来再去筛选,这样做会更轻松一些。

    不管写了什么内容,都会因此衍生出更多的内容,更有利于深入思考。

    有时我会接到写腰封内容的邀请,一般我会写出20个字左右。因为一旦写出10个字就会停不下来,最终能写出20个字。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会思如泉涌般停不下来。

    想好了推荐文以后,在新媒体上投稿发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因此会获得新的对话机会。

    选择3个喜欢的章节

    阅读,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书中3个喜欢的章节”。

    选完喜欢的章节后再接着继续读下去。

    这样的话,阅读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变成了寻找文章亮点的过程。

    找到文章的亮点后,就用红笔或蓝笔圈起来,这样更会凸显文章的魅力。并且,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我给课后辅导班的小学生讲课时,会引导他们读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也按照上述的方法做。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小学生们各自结合自身水平去阅读并选择了3个喜欢的章节。接着我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选择的章节,并且说明选择的理由。分享场面是热火朝天的。当两两一组来进行讨论时,他们讨论得就越加激烈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他们已陷入深入思考的良好状态中。孩子们的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其实这就是“选择&讨论”的力量。

    可以对尼采吐槽

    对作者敬而远之的同时,想深入思考时,推荐“边读边吐槽”的阅读方法。

    就像搞笑艺人经常调侃“怎么可能”或“算了吧!”一样,一边吐槽一边阅读。

    比如,一边读着尼采的最后一个作品《瞧!这个人》一边吐槽“我怎么这么明智?”“算了吧!”“我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书?”“读书——我称之为是败坏的行为。” “ 说的太过分了”

    再如,一边读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边吐槽 “加害行为必须要一气呵成”,“对、对,一气呵成!……太过分了吧”。“与此相反,为了让人更好地体会恩惠,要春风细雨般地给予”,“对、对,请一点一点地赐予我……,这太狡猾了”,像这样插入捧哏和逗哏。

    伟大的作家中有不少是性格极端的人,所以,阅读时可以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一笑而过就行了。

    这样就可以不用全盘吸收,按照自己的阅读风格,一边思考一边阅读。

    比如,作品《哈姆雷特》,倘若把哈姆雷特的烦恼与自己结合起来,那当然是笑不出来的。但你要是退一步再思考的话,就可以吐槽“不,你这是想多了吧!”

    哈姆雷特突然劈头盖脸地对奥菲利亚说“滚到尼姑庵去吧!”“太过分了吧,哈姆雷特”。

    总之,笑就代表你的情感被触动了。边笑边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这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2022-1        风铃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tp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