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是著名的中兴能臣,他们之间有些什么不同呢?从今天开始写我的新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杀伐同异》,每天写一点,看看一本书可以写多久?
第一章第一节
历史大多是用文字记录在纸上得以流传,但有时也通过人们交头接耳口头传承。历史虽然过去,但无论世事万变,仍然随时会鲜活在人心里。因为,创造了历史的人,再隐秘的心思,都会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而人是群居动物,总有人会记住历史经意或者不经意的瞬间。翻翻捡捡,寻寻觅觅,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迎接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幕府是诞生人才的摇篮
古代军队出征,营地使用帐幕,出征将帅的府署称为“幕府”。两军交战,将帅在幕府内运筹帷幕,“幕府”亦代指大将。后世将地方文武各级长官的官署称作幕府,甚至还被进一步引申为文武各级长官的参佐人员。幕府制度上可溯到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战国的养士。真正意义上的幕府制度,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魏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于今天秘书班子的幕府制度基本成型。
秦汉是封建官制体系草创时期,分工不细,机制不完备,各级官长难以单独完成朝廷赋予的职守。繁琐的行政事务,催生各级官长自辟僚属,帮办佐理政务,而朝廷不得不允许。“秦分天下为郡,属官有垂,边郡有长史主兵。汉丛相三公开府置椽史司隶刺史有从事史、佐京伊,守相有椽史、曹属,皆幕府之职也。”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官长都可辟幕,但须服从朝廷规定。僚属是正规官员,不但有职司,还有秩禄。其中三公府属有具体编制,若有增减,须请示皇帝;郡县属官仅限于本地人士。而且,只能辟署椽属、令史一类的低级官员,其余的如佐贰官(地方政府的副职官员,一般称“少卿”,也就是“辅佐官”)等由朝廷统一任命。这样的幕府制度虽然也不成熟,但与正规的官僚制度相差无几。
天下大乱之时,聚集各色人等的幕府,是诞生经天纬地人才的摇篮。在这些人才荟萃的幕府人员中,有“幕友”和“幕僚”的区别。“幕友”无官职,“幕僚”有官职。前者一般为出自对“幕主”的敬仰,自来或者受邀而至;后者则是官府安排,属于“带俸服务”。“幕主”是开设幕府的主人。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幕主正是依靠幕友及幕僚的智慧,并且借助他们的力量开拓事业、帮助朝廷。有了官府认可,幕僚职能空前活跃,其机制在分工、职能方面渐趋细化,并且越来越完善。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现象随着朝代更迭也逐步达到顶峰,甚至幕府成为取代中央的“霸府”,并转换成新王朝的行政中枢,也有所见。
--冯俊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杀伐同异》第一章 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曾、李、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