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近工作中发生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9月份上旬的一个周四,突然被告知周日有个培训任务让我参加,我一下子懵了,慌神的原因有二:一是工作虽然是我最熟悉的,当众宣讲是最最令我恐惧的事情,推脱还来不及呢,何况是临时的安排。(说来让人可笑,这些年来我竭尽全力地逃脱站在讲台上发言的机会,并且屡屡成功。后来我甚至当仁不让地宣布,除了上台讲其他的任何事我都能替你们干)二是只有两天的准备时间,准备素材、另做PPT课件太仓促了,根本来不及嘛。我一听完,飞快地以一贯的简单明了的方式拒绝了,并理直气壮说明了原因。为缓解接下来的尴尬,我顺势出去办别的事了。等再回办公室,起先愤愤不平的情绪已经基本平复了,深吸了一口气再开口谈这件事,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竟然主动改口了(处事风格大变让对方也吃了一惊),先问明白了安排的具体时间,说:那我讲下午的那部分,上午的(那项工作)已经交接给别的部门我不讲了。通知我的领导开始电话与对方沟通,看能否把讲课时间顺延到下周,因为他也要讲,而且加上我推给他的内容,他也来不及准备。终于定下来讲课时间都向后顺延,我的调整为下周四上午。当懵的状态过去后,决定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心神开始聚焦,心里慢慢安定了下来。其实那时心里还是虚的,虽然这项业务我最熟,以前从来没有完整地讲过,没有面对过这样的受众群,这么短的时间里容不得我过多考虑该从哪着手。上班时间也无暇顾及自己的事情,空余时间先忙着把推出去的那部分素材整理好再交出去。偶尔换换脑子,有如神助一般,那个思路越来越清晰,就这样,周末专心加了两天班,PPT做的很顺利,周一到周三利用上班时间又修改、理顺了层次。做完了PPT,我心里还是没底,没有时间试讲,我甚至不知道那些内容能讲多长时间。讲足一个半小时是可以的,我心里想着,给自己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大不了中间多休息一会儿呗。就这样,一边让自己安心一边不停地给自己减压,又利用那三天时间过了几遍课件,每梳理一遍,心里就会踏实些。当天到了现场后,效果超出了我预期。
我的感受:面对压力终于不再退缩,压力变成了动力,在最令我恐惧的情境中突破自己。适当的“妥协”某种程度上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第二个故事。周一我们领导要去外地参加会议,通知中有一项内容是:会上要点名发言,而我们领导是被指定的几个发言人之一。端详着白纸黑字写的“讨论、发言”几个字,以以往的经验,我知道这一“劫”逃不过了,惴惴不安了好几天(这几天我俩都处在博弈状态吧),脑子里一片茫然还是不肯提前用心准备,指望着有奇迹出现。周折了几天后,周四一早令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又被派任务了。当时我的心情是:恼怒、烦躁、郁闷、崩溃,还要装出一幅顾全大局的平和。因为一旦被输入了“这不是我个人的发言,代表的是我们部门的工作成效”这样的观点,我就无言以对了。在限定的大半天时间里,既要忙正常的工作,还要分身有术,写出一份完整的文字材料,对我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决定放过自己,我不要做那个任劳任怨的员工,率先对自己举手投降吧,承认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发言稿我真的做不了”,下班时我没等着被催稿,“勇敢”地把没写完的材料交出去了,把这件事做了了结。第二天上班后起初心里还有点儿不安(以前没干过这样的半拉子工程),但是一切如以前一样,没什么变化,大家聊天如旧,领导的态度如旧。
我的感受:面对界限不清中的纠缠,把那个好好先生的面子拿掉,天不会塌,生活还会继续。以后肯定还会有类似的情形发生,但我会根据当时的工作量来考量,要投入我精力中的百分之几去为别人作嫁衣。我的思想、我的情怀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去抒发。
这件事情也让我有了更深的反思:为什么我总会被派送这样的份外任务,别人的拒绝会如愿,我的抵触为什么反而释放出相反的信号?因为每次心里即使万分地不情愿(因为这不算是我的份内工作),即使不是我的强项,不是我必做的,每次我都会以非常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我不甘示弱,却把抵触藏在心里,委屈了自己,换来的是别人总认为我可以做的更好,总乐于把这样的事交给我,如此周而复始。别的工作我想拒绝的时候总能找到理由,但是写文字这件事,这些年来我好像真的不太懂得怎样将它拒之门外,尽管每次面对它我都如临大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想起了小时候,从小学开始写作文、当众表达自己,这些都是我最害怕面对的,也是至今影响我的人际交往,怎么跨也跨不好的一道门槛。可能这些年来我一直想通过这种工作方式来印证,印证自己的内心里其实有源源不断的思想火花,尽管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传递某种理念对我而言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