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五〇:读书贵在印心

《传习录》二五〇:读书贵在印心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09:4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五〇:读书贵在印心

    问道心、人心。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黄勉之所问,多为书中说法。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能对书中的说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是一种极好的读书态度。

    笔者有个很好的朋友,自称少时读书,颇有“神通”。他讲自己因为经常翻字典、词典,在课堂上时常默默印证老师提问的字词在心中的意思,然后再去翻看词典加以印证。用他的话讲,一开始是能做到大致相同,慢慢地,居然能做到分毫不差的程度。说这些话时,他还时常找本字典,让大家试着说出一些词汇来加以印证。虽然不能做到纤毫不差,却也能说个八八九九。更为神奇的是,整个小学、中学阶段,老师经常拿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念给其他同学听。久而久之,老师因为对他过于自信,常常是作文的草稿刚打出来,便点名让他念自己的草稿。他戏称,有好几次,因为偷懒,他没有打什么草稿,居然能对着一张空白稿纸声情并茂地“念”出一篇洋洋洒洒的范文来。

    那朋友自己后来总结,这就叫“语感”——对语言文字规则的感觉。因为字典翻得多了,所以便对字典解释词语的规则谙熟于心。他试着说出一个陌生词汇的大意时,实际上是对字典词语解释规则的一次运用而已。同样的道理,文章读得多了,写得多了,也会产生“语感”,信手拈来、信口而出也不是多么难的事情。

    很显然,那朋友所谓的“语感”,既包括心中的感觉,也包括对规则的谙熟于心。可惜,他没能坚持以自心印证“道心”,没能坚持去除自心的虚妄和草率。最终辜负自己语言上的天赋,走了《伤仲永》的路子,未能修道、行道,将自心和道心辩证统一起来。说到底,所谓“印心”,即是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起来,不断用实践带来的直接经验去印证和微调通过“记问之学”而得来的间接经验。要知道,人家花圃里的花开得再好,栽在自己的园子里时,都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黄勉之向先生讨教“道心”“人心”的问题。阳明先生说:“《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一旦掺杂进一些人的意思在,就是‘人心’。‘道心’本来就是无声无臭的,因此称为‘微’。依照人心去做,便会有许多不安稳、欠妥帖的地方,因此讲‘人心惟危’。”

    “道心”“人心”之说,最早出自《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语言背景而言,这是舜传位给禹时,舜转述给禹的话。当初,尧帝传位给舜时,说过类似的话。很显然,这十六字帝王心法是经过舜、禹的“文秘班子”润色过的。《论语》中,孔子曾经描述过郑国邦交文书的产生过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尧、舜、禹时代的帝王文秘班子虽不至于如此繁琐,润色一下领袖所立之言的行为,还是可以有的。

    《论语》中直接讲这句话记作——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这段记录,虽仍有文人加工的影子,已经较《尚书》的记载朴素了不少。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四个字——“允执其中”。意思是不要因自己的私心私欲而失之偏颇。

    王阳明讲得更为明白,“道心”在哪里?它无声无臭,人凭借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无法找到它的所在。它只在天地万物上“绵绵若存”,只在人放弃对外在感官的依赖,静下心来体察时若隐若现。《道德经》讲“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讲“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在描述“道心”的不可名状,微渺难见。王阳明直言——“‘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这里的“性”,便是子贡所讲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是一个范畴的,都属于“未知”范畴,孔子几乎不对怪力乱神,对常人眼中的未知世界发表看法。他只老老实实带领弟子讨论“知之为知之”的学问。这里的“性”,也是孟子眼中“尽其心者,致其性也。致其性,则知天矣”和“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性”。陆九渊时代,直接粗线条地将人心与宇宙等同起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其间自然包含了“性”。王阳明虽然没有名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射“性”就是心之本体,就是“良知”。

    如此一来,做学问便简单多了,从目的而言,就是要“学为圣贤”;从系统的大人之学视角而言,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具体而言就是“致良知”——去除人欲的遮蔽,恢复“意之灵明”的光明,就是围绕“致良知”而展开的《大学》八条目。“致良知”就是“惟精惟一”的功夫,之所以要“致良知”,是因为“人心惟危”,之所以人人有“良知”却未必人人能“致良知”是因为“良知”作为本体的“道心惟微”。

    读书常如拨云见日,贵在“印心”。在此心之“良知”与圣贤立言之“良知”的心心相印中不断还原至此心、道心如一、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五〇:读书贵在印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bl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