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为能量—道

无为能量—道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4-03-29 09:25 被阅读0次

首先,“道路”意味着你去走,它才是一条路。你如果不走,永远都没有这条路。

“走”就代表实践,你只有去实践,这个“道”才能在你的生命中展现出来。老子的“道”虽然抽象,看似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但我们始终要知道,它是跟人的实践紧密相连的。“道”被实践出来就是“德”。老子的“道”不在语言概念中,而在实践中,在我们实际生活的道路中,这是融合了“道”字的第一个含义。

“道路”不是现成的,而是走出来的,也即庄子在《齐物论》所说的“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老子的“恒道”不是一个现成的法则、规律,而是人在行动过程中慢慢领悟出来的,因此这个“道”就与人的实际生存息息相关,而不是一个在人之外的实体性的存在,它具有非现成性。“道”随着人的行走而渐渐呈现出来,心到哪儿,脚步就到哪儿,“道”就铺到哪里。

其次,“道”又是“道说”出来的一个语词,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尽管这种表达是有限的。“道”要依托于人的“道说”而被理解,需要特殊的言说方式来让人领会。

道”的第二层含义——宇宙的法则,遵循这个最高法则,才能一直有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最后,“道”既生万物又进驻万物而颐养万物,因此“道”能沟通万物,引导万物,打通万物的界限。

老子之道也融合“道”的第三个意思——“疏导”。

“道”的变动性与恒久性并不矛盾,“道”的变动性是从作用上说的,“道”的恒久性是从存在性上说的。

“恒道”是变动中的长久之道,“道”不可以被固定化、概念化,它可以周遍万物、具体运用到不同的事物身上,它不是一个主观想象出来的东西。“道”虽然是运动的,变化的,不断发挥作用的,但是“道”的存在是不变的。所以“恒道”是说“道”恒常存在,但它是运动的,是不停地发挥作用的,只不过它的存在不可以消灭,只要有这个宇宙在,“道”就在。我们要避免把“道”理解为一个静止的东西。

在《老子》中具体表现为“规律之道”“处事之道”与“治国之道”。

规律之道”即事物相反相成的运行规律,这些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能被认识的,可以看作认识论意义上的“道”。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以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等。

“处事之道”即以柔克刚的柔性原则,指抓住事物的关键,以柔韧的方式取胜,让国家、人生能更长久地存在。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慈,故能勇”(第六十七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以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等。

“治国之道”即遵循万物的特性,不干涉、不宰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方法。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三十四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第四十三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以及“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第七十七章)等。

“道法自然”就是道本来如此,它不再效法一个更高的东西。

第一,道的“非实体化”是说“道”不是个实体,它不像一个杯子,能拿在手里给你看。后来庄子就说,“道”如果是人人可以拿来献给别人的,那没人不愿意把它拿来献给君王。可“道”不是实体,它是一个构成性的存在,是在具体的人、事、情境中构造出来的,它既有宇宙规律的含义,也有我们体悟的“终极意义”的含义。无论如何,它都是当下构成的,而不是现成的或固定的。

第二,道是非人格化的,“道”不是上帝,不是安拉,不是女娲,也不是老子,“道”是一个语词,它不是一个人。

道”是非实体的,它也不是一个实物,无法看到、听到、触摸到,无法直接把握;“道”是非人格的,它不是一个人,也不是类似上帝这样的神,因此谁也不能说自己是“道”,或说自己可以代表“道”,它不容易被利用;它是非道德化的,它不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不像宋明儒学讲的“天理”是道德的根基,但体悟了道的人,不会做不道德的事。道家成就的道德境界是对天道的体悟,而不是一种美德。可以说,道是高于德的境界。

从“道”的高度看到的世界没有分别,辽阔而美好,圆融而无碍。人能平静、平和地看待世界、他人,不会轻易对他人进行判断,也不会患得患失、一生走不出过去的坎坷。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所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著:《苏东坡全集》)

描述“道”之混沌性的文本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十一章,其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孔”是“大”的意思。“容”解为“搈”,是“动”的意思。恍”是有但又像没有的样子,“惚”是无但又像有的样子。

无为是遵循道而为,是顺应时机、顺势而为。无为实际上是更高明的为,更有效的为,更有能量的为。

相关文章

  • 《道德经》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这句话的本意是顺应自然之...

  • 《道德经》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衍生万物的“道”本身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无处不起作用。这句话的本意是顺应自然之...

  • 道恒无为

    ——杨鹏解读《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全文: “道恒无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而欲作,将贞之以...

  • 道常无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所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

  • 平道无为

    那个白发男子就这么的看着风吹过,他抓不住要走的风,但是他能感受到风的温柔,就像回家后每次吃饭时都感受到母亲的责...

  • 道恒无为

    什么是无为?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常见的讲解,那就是无所作为,啥也不需要做就行。举个例子,作为一个公...

  • 谈“无为”

    “养神之道,贵在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

  • 名(4)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名师,无为名府。”爱惜羽毛的人,总被羽毛的光焰所烧灼。 ...

  • 怎么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怎么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通俗来讲,是指“得道”的手段。我们追求“无为”,是要在“无为”的宗...

  • 知行合一,平常心是道

    作者/木子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佛道同源,道法相通, 道与“见”相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能量—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bl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