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你没读懂这本书,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人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刻画最多的,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需要多元素的剖析。
在他的身上,有月亮一样近乎神圣的光泽,也有身在俗世无可避免的混沌色彩。一方面他在精神上是洁癖的,喜欢至简的生活,不愿意被物欲肉欲所束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终极审美,他要借助画画的力量去探索未知神秘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这条追求道路注定坎坷无比,充斥着世人世俗的不理解。
他无畏世俗礼规,不去思考他抛妻弃子后他的家人该如何生存,哪怕是上街讨饭他也不在乎;当所有人为此鄙视唾弃他,把他当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他亦无动于衷;甚至于在他所追求的理想上,他也不执拗于自己能否成名……在小说里他曾说“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
他摒弃了过去的一切教条行为后得到了一种巨大的锐变:对待旁人他自私莽撞,善于讥讽,对待世界他不通人情,不屑礼节道教也不屑伪装,他向所处的世界展示出来的,是他极端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特略夫,面对斯特里克兰德抢占他妻子的疯狂行径,施特略夫的内心不是没有挣扎。在小说中曾有过这样一段人物的内心戏,当施特略夫在画室看到斯特里克兰德给妻子画的裸画时“痛苦,嫉妒和怒火将他的怒气上升到了极点,他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最终只能化成一声形同野兽般的嘶吼”。
然而当施特略夫冷静下来后,他只是任由自己的一腔怒火消散,将这副艺术品放置到墙角蹒跚而去,施特略夫的博爱与主人公形成非常戏剧化的对比,尽管他遭受到斯特里克兰德无情的嘲笑诋毁,人格上的践踏,施特略夫依然不计前嫌的帮助他度过生活的难关,又一次邀请斯特里克兰德去他的家乡生活。
整本书里,他看似不受任何条条框框所制约,活的自在原始和通透,然而他其实是最痛苦的一个人。他虽然自私自利,完全没有感恩之心,甚至对帮助过他的人以德报怨。然而他的内在对于外界的抵抗注定让别人对他讨厌不起来,厌恶不起来。
作者一方面讨厌他另一方面又会深深的同情他,作者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抵触,亦或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的抵触,都不能影响到斯特里克兰德对于梦想的疯狂追逐,这也正是这位天才画家与众不同的原因。从头到尾,作者敬佩他的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它其实和伟大沾不上边,可它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印迹。
因为地面上的六便士太多了,而所谓的月亮只有一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人类世界也需要这样的异端,隐射一种灵魂的“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