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同学给我的那本蒋方舟的新书《东京一年》,像读张爱玲的作品一样,蒋方舟的作品里也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很精辟新鲜的语句,所以我很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做了摘录和整理。
书不厚,都是一篇篇作者在日本做文化交流时候的日记,还有很多伊藤王树先生精致的随行照片。里面附夹的那个短篇小说我也一页一页的拆开看了,对,是一页连着一页的,必须拆开来读的,很日式的丧丧的爱情。
读惯了从旧书摊上买的破破烂烂的二手书,这么精致的书拿在手里,也许是因为昂贵,每一个字看的都是小心翼翼,一页一页的日常心事,就像是我自己也感同身受一样。
但是,也有很多人批评说这样的作品不够真诚。
的确,如果说,这是作家为了获得一种“完全暴露”的快感而真诚的将自己的日记拿出来给读者看的话,是说不过去的。患有窥私癖是国民性的普遍,所谓的日记体倒是别有用心的满足了大众的这种癖好,而且思想深刻,是完全在日记中所不必体现的,这反倒让一本本本来轻松的日记,变得沉重。
但是借助这样的一种国民心理去传达某些价值观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作为去日本做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家,这一点的文化担当也是该有的,所以,刻意深刻也有它合理的意义。
第一次注意到蒋方舟是高中时候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她的一篇写阎连科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阎连科在布拉格》,后来了解了才知道是个从小到大不折不扣的才女,虽然她本身并不喜欢谈小时候的事情。他们大概是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吧,书里也写了她和阎连科先生彼此交换小说意见的事情,两个在文学观念上能相互理解的知音,在外人看起来会觉得实在万幸,她自己或许也是这么觉得的。
蒋方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存在,她有着很丰富的思想,而且很多时候,看待同一个问题,认知上会自觉选择与众不同的理解角度,不会让你觉得这个故事我白读了一类的失望。
比如她日记里写的有一日在车站亲眼目睹了一个凶杀案,因为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另一个人的脚,所以愤怒的人拔刀相向,直接插进白衣男子的胸口,连上去拉架的人都是伤痕累累。我以为,她会说社会险恶,要小心翼翼的生活小心翼翼的相处,活着不容易之类阿弥陀佛的话,但是她没有,她想到的是看影视剧中即将遇到险情时候弹幕里弹出的“前方高能预警”,在那一瞬间她所意识到的,是生活中不会有弹幕里这样善意的提示,就像是不会有人好心的替你走完一条都是埋伏的路,然后返回去一一给你指出来哪里设了陷阱一样,她想告诉我们的不是要小心翼翼的生活,而是练习着从男女主的幻象中走出来,学会承受那些突如其来。
她在书中写到:“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的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的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她在东京的一年,看了很多展览,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写了很多由日本文化引发的文学思考,书里涉及了很多日本作家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当然有很多人又开始抓着这一点不放,说是她写的日本文化过于浅薄,写的日本风俗社会人情不够严谨考究。其实,就像作者说的,她并不会说日语,来到东京,不过是趁着一个合适的机会,想带回一个更像真实的自己的人,像拜伦出走意大利一样的,单纯的一个文化人的自我觉醒与浪漫。所以,就是漫游人生的心态,走走看看,又为什么要把一个自在的文化之旅弄得像考古一样肃穆。
她很自然的谈了日本的婚姻,性,说自己很喜欢在一群老年人中看脱衣舞,写下这样的话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这是很值得感动的,反而这样自然的谈论不会显得龌龊,至少相比于那些名不副实遮遮掩掩满口三观的“正派作家”要天真宝贵的多。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红色的病例。
她写自己看了法籍日裔画家藤田嗣治的画册,虽然其中有西洋画的画法,但是能明显的看出抵抗------画里无论是人还是猫,都有种压抑而低沉的愤怒。这本书也是一样,每一篇日记都是一场漂泊,在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努力思考着,努力挣扎着,真真实实的记录下了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本来面目所要做出的巨大努力。
一页一页日记体的文章记录了她在东京的日常见闻感受,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段话,写在这本书的最开头,也是此次日本之旅的起始,大概是最能够体现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用心了吧:
“1786年11月4日,歌德在罗马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场“灵魂出走”,离开被惯性所牵制的生活,走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去。像一个新生儿一样,花一定的时间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世界。在陌生的生活里,重新学着打招呼,重新学着微笑,重新学着倾听,重新学着思考,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不必疲于奔命,不必强颜欢笑,不必为了“完成”什么而努力生活。随意的走走,随心所欲的看看,感兴趣的时候就摘一朵花,兴致上来了就唱一首歌。
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找一个偏僻的角落,远离车马的喧嚣,好好听一听被繁华的淹没的心声了。
只有等我们真正的冷静下来,放空了自己,才能更接近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