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宝学习国学的路上,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海宝一年级的时候就能被下来《唐诗三百首》一本书的诗,读几遍就背下来了,而且背的特别快,之后我就认为他已经背下来了,就没有领他复习。但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去一个国学老师家做客,老师问海宝背过哪些国学书,他说《唐诗三百首》,老师说我考考你,可是海宝没有记住几首,几乎全部忘记了。
国学老师有一个学生,叫萌萌,只有五周岁,学了一年半的时间,一周上四节课,每次课一个小时,学习内容是王财贵编写的12本国学经典书籍,每篇文章读100遍,12本书中有4本的内容达到了熟练背诵,烂熟于心的程度,还背诵了一本《成语大词典》中前100页的成语,全部背了下来。萌萌给我背《孟子》的时候,没有一处卡壳。而且能够达到无论从哪里截取都可以顺利流畅的接下来往下背。王财贵老师的《一场演讲震撼百年》的视频随处可以搜到,大家可以看一看,当时非常有幸在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演讲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当时还没有结婚生子,但是王老师的演讲一直影响着我。
小时候我曾和姥爷一起读过很多国学内容,长大了仍然能脱口而出,姥爷并没有让我背,而是他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然后我读完了一篇,他就给我冲糖水喝,所以,我觉得国学是糖水的甜味儿。对于当老师的我来说,小时候读过的最有用的一句话,每当我想和海宝、和学生们发火的时候,那句话就自动从脑子中蹦出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已经成了我的消火栓。小时候打下的童子功,长大了,当遇到类似情况的的时候,就会自动蹦出来,成为自己思考的依据,处事的原则。正如小的时候攒下一笔丰厚的存款,长大了需要提取的时候,自然会派上用场。这是读进骨子里的书,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宝藏!
我发现,目前孩子们学习国学有三种方式:
第一,一个老师讲国学,一群学生听国学。老师讲得生动,学生一动不动;老师讲的乐呵,学生听得乐呵,上课哈哈笑,下课都忘了。这是学国学最低效的方法。老师越讲越熟练,学生只是靠听,然后背一些断章取义的要点,就算学习国学了。
第二,让孩子背国学,读几遍背下来了,就换下一个内容。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这就是海宝学习国学的方式。我真的是选择了一种低效的方式,耽误了自己的孩子。不过还好及时调整了过来。从国学老师那里回来,我问海宝“咱们之前学习国学的方式和萌萌学国学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海宝说:“我要疯狂地读,而不是背,多读,不用在意背不背下来,就自然背下来了。省得恩恩呀呀翻白眼,背的慢。”这是他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所以他就自己开始跟他的好朋友吴为比着学国学了。
第三,孩子反复大声有节奏地诵读,而且每段内容累积读100遍。这样就把书读进了骨头了里,打下了深厚的童子功。
海宝自己认识到了第二种学习方法的低效,自己主动调整到了第三种方法上来。
每个学习内容不同,都会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学习方法,国学的学习,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
用这种方法,海宝很快就流利地背下来课所有中考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到了初中,大家为非常难背的文言文发愁,浪费时间的时候,海宝已经倒背如流,节省下的是时间,积累下的是知识,沉淀下的是自信。当一个孩子,大段大段脱口而出的时候,自然会感知到自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