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学到了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而我们往往又被根深蒂固的旧经验牢牢控制,所以每当想要改变的时候我们还是容易无法摆脱旧经验的习惯性,导致改变失败。这里所讲的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心理舒适区。
所以,心理舒适区是改变最大的障碍,它把我们固定在旧经验上而无法作出改变的行动,想要真正的改变,就要求我们走出心理舒适区。
有人说我换个工作就能改变自己了;换个城市生活就能得到改变了;甚至换一个恋爱对象就能获得幸福了……
这样理解其实是对心理舒适区的一种误解。
首先,心理舒适区不一定代表舒适。
我以前一个室友,她的床上和书桌上总是凌乱不堪,床上不仅有各种玩偶,还有成堆的衣服,书桌上有零食,日用品,电脑,书籍......这种脏乱的环境换成是我,我肯定躺不下去,觉得这种环境根本让人感觉不到舒适啊,但是她却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
其实在她那里,如果把一切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估计她还不适应呢,凌乱的居住环境是她熟悉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她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不一定就意味着熟悉的环境,改变环境未必可以为你带来改变。
以我个人为例,我有着多灾多难的童年,先是留守在湖北老家,再回到桂林父母身边,再独自孤独求学.......经历很多磨难和痛苦,以为远走高飞就可以结束一切苦难,于是毕业后去过云南,去过山东,去过湖南,湖北,广东.......兜兜转转一圈,却发现我一直都是以前那个我,根本没有因为改变地点,就改变了自我,因为,痛苦依然在延续,有增不减。
最后,为什么那么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
是因为心理舒适区本质上是我们处理焦虑和困难时熟悉的应对方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旧经验,甚至可以说已经属于身体中记忆的一部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用这种熟悉的行为处理面对的一切,哪怕主观上强迫自己改变,我们也很难拧得过心理舒适区的牢笼,因为心理舒适区在根本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掌控感,特别是面临焦虑和困难时的掌控感!
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终于想通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良习惯了,赖床,拖延,逃避,封闭,独处,挤痘痘,熬夜......因为这些习惯给我带来了掌控感,我可以在这种状态下逃避焦虑来带的压力,把自己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但是可悲的是,以上那些习惯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拽着我走向更加黑暗的深渊。
正是因为我们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掌控感的需要,使得我们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导致改变难以进行。
想要真正改变,就得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应对方式。
这里有6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这6种应对方式又分为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比如解决问题是一种实际行动的应对方式,自责是情绪层面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因为只有将应对方式跟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才知道合理不合理,比如我们遇到喜欢的人,会幻想与他在一起的场景;遇到肯定的危险,会选择退避;遇到没法改变的事情,会将它们合理化,这些都是恰当的应对方式。
这6种应对方式都能让我们合理处理焦虑和困难,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于只用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若我们真想达到改变的目标,就要灵活选择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平时你喜欢自责和退避,不妨试着从解决问题和求助着手改变。
新的应对方式的意义在于积累新经验,用应对方式去构建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来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掌控感,从而体验到生活幸福快乐,这也是改变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