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度科普周活动中,我把“走进植物的叶”科学实验探究科普活动送到了乡村小学。通过现场探究“分离叶绿素”实验,引领学生们知晓“一般情况下,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的,之所以能呈现黄色或红色、紫色等不同颜色,是因为随着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其中所含的成分不同罢了。”植物叶片的细胞内主要含有的成分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三类色素。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这三类色素在细胞中所占的量和位置,也决定着叶片的颜色。当叶绿素在叶片色素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占优势时,在对光进行反射的时候,会反射出更多的绿色,叶片呈现绿色,这也是大部分植物叶片呈现出的状态;当类胡萝卜素所占的比重较大时,叶片会呈现橙或黄色,比如金叶女贞以及秋季大部分植物的叶片颜色;当花青素所占的比重较大时,叶片就会呈现红色或紫色,比如紫叶李。
今天讲完课后,结合在县城任教时的情况,我深深感触到乡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不同:
第一,学生探究兴趣浓,但维持纪律很必要。由于接触的少,乡村里的学生们对于锥形瓶、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等新鲜器材充满着强烈的兴趣,恨不得立即去触碰体验,尤其是当我说出“能用这些器材把绿色叶子中的叶绿素分离出来”后,他们想一探究竟的兴趣更浓了。就在这浓烈的兴趣号召下,他们说话声经久不息,好长时间静不下心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此时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才怪呢,除非有他们熟悉的教师“恐吓”着。其实,让他们静下来很简单,但碍于当地教师的面子,我尽量没有过多要求。当所有教师都走后,我则说出“听说你们这个班级的纪律很好,我非常喜欢,是真的吗?”“记得你们的老师曾经说过:善于倾听是美德,相信你们做得非常棒!”“你们看,二组的学生坐得多端正、听得多认真!”这些话语后,乱吵吵的教室顿时静下来,谁都喜欢受表扬嘛。但如此鼓励总不至于说过多次,因为他们的确是小孩子,更主要的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科学探究课,完全可以理解。
第二,动手能力有,但更得需要大胆去体验。乡村学生没有太多辅导班的干扰,也没用更多电子产品的“照顾”,且面对着大山、树木和河流,他们的周末有很多自由时间去支配玩乐,当然在爸妈农忙时节还是不得不“出手相助”,这无形之中就比城里孩子多了一些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在擦燃火柴的动作上,初步接触时大多数学生不畏难发憷,熟练地拿起火柴盒就抽出一根火柴梗就想去点燃,这种自信和敢于去体验的做法足见他们的“见多识广”。我曾经问过他们“在家帮爸妈烧过火吗?”40个学生中竟然有28个回答烧过,而在城里问学生的时候却因家里都使用燃气根本没有烧火的体验机会,又何谈见到火柴(现在的火柴大多被打火机取代了),又怎能拥有体验擦燃火柴生火烧水做饭的机会呢。当然,他们中的个别女孩子依旧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不是没有烧过水做过饭,而是胆小害怕被火柴烧着手。其中一位瘦小的小女孩在帮爸妈的时候真烧着手了,现在还记忆犹新,久久不敢擦燃,生怕再次被烧到手指。
第三,诚实有足,但创新意识有欠缺。山里孩子外出长见识的机会相对城里孩子少很多,接触的知识面也相对贫乏,仅限定在了乡村周围的事物(对于山里深处的几个学生,他们曾告诉我,他们的妈妈至今没有走出过大山,更不知道沂水城在哪里),导致他们安于现状不敢勇于去开拓创新。不过,他们的确纯朴善良,有什么说什么,会什么就做什么,直率坦诚得很。据县城小学支教教师谈,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不完全小学学生整体素质(聪明程度)比中心小学学生差,中心小学的学生比城里学生差,其优生比例也是城里学生>乡村中心小学>不完全小学。怨不得张桂梅老师曾说过“女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她的确是做过调查研究的。可以坦率地讲,乡村由于条件落后,优生优育等呈现出来的民众智慧相对偏差一些,也是国家为啥注重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
曾经听说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但我觉得在科学实践中“探究无地界”,乡村学生也一样享受探究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