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三体》这本书的时候,振聋发聩,简直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词,叫“宇宙社会学”。很少有一本科幻小说,能够提供这么有解释力和想象力的理论框架。
“宇宙社会学”:有两个基础假设。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资源总量保持不变。
同时引出了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刘慈欣《三体》中的这个理论,过去给我的感受就是太震撼,太有想象力,完全无懈可击。
但是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论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作者叫“风间隼”,是一位社会学老师。他就说,宇宙社会学很棒,但我试着破破它,看有没有逻辑上的破绽。
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两处反驳。
首先,宇宙社会学假设,文明的第一需求是生存,为了求存,什么都可以做。而且所有文明都处于扩张之中,要和其他文明争夺有限的资源。
但是这篇文章说,这个假设可能站不住脚。
一个文明,总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所以文明本身是有重量的。什么意思?
就是个体的意志虽然是要“求存”,但是文明一旦堆积起来,运行是有成本的。运行成本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文明就身不由己了。
否则,你怎么解释那些文明的自我毁灭?像古罗马帝国、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中国的清王朝,都是自己作的死啊。这就是所谓“文明的重量”,它会被自己压垮的。所以,一个文明,它一定会有对外扩张的冲动和能力吗?
还有一个反驳,也很有意思,是针对“猜疑链”的。
在此不再展开。
回到第二条基石假设,我提出的质疑是后半句:宇宙中的资源总量保持不变。万维刚《精英日课》里有一期栏目特别讲到天体物理学的,其中说到,通常认为宇宙中不存在“超光速”,即便存在,这个“超光速”仅限于宇宙本身膨胀的速度。就是宇宙变得越来越大,即便是光速也赶不上宇宙膨胀的速度,那么大质量恒星造重元素的速度是不是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预判的速度。或许宇宙中资源总量并非恒定,而是趋近于无限大。
由此,若基石假设条件不成立,那么由它引出的宇宙社会学和与之伴随的“黑暗森林法则”都有可能不再成立。那么宇宙中就很有可能存在着射穿“黑暗森林”的一束和煦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