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徕皆安 2023/12/18
童年时期所遭遇的负面事件会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小A在某大型公司任职,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从不懈怠,工作也很出色,可以每次工作的功劳都被他的直属上级B占为己有。
小A很想向领导提出自己的质疑,但是他不敢,因为B在领导面前很会表现,领导也很吃这套。 B和同事们的关系相处的也非常的和谐,在大家眼里,B是很优秀的。小A 担心自己讲出事实后,没人会相信自己,如果自己说B抢自己的功劳,怕同事和领导会觉得自己嫉妒B,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小A很是苦恼,于是选择了辞职。过了几年,小B碰到了以前的同事,同事说在小 A辞职后没多久,B就被开除了,原因是领导们早就知道了B是什么样的人,当B 再次犯错后,被领导发现并开除。
小A特别后悔自己当初的软弱,心里默默地说:“我早就发现了他”。可是,没办法呀,谁让自己不敢站出来为自己申辩呢!
假如,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总承受着外界的苛责与批判,他们人格中消极的一面就会得到滋养,不断壮大,这一面被称为“反自我”意识,也就是批判自己的内在声音。
成年后,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人,或者某个事件,就有可能会触发他们早期的情绪记忆,也就是被潜意识过滤、删除掉的不想被提起的记忆。
使当事人立即被从当下带回到过去,用过去处理压力的行为或者情绪去应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情况。
心理学上,我们说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如果经常被人警告要闭嘴,不能发表自己的主见。那么,这个孩子成年后,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或者压力时,可能就会选择沉默,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A不敢向领导举报自己的上级霸占自己的功劳这件事情,可能是因为触及到了童年时期里被大脑删除掉的某段记忆片段。因此,也选择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选择了沉默。
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