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念书的时候学到余光中先生的诗,只觉得优雅、朗朗上口,虽然能够通过文字的含义体会到那淡淡的伤感,但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内心的触动并不很深。
今天突然看到消息,说余光中先生逝世,享年89岁,脑子里轰的一声,惊觉我们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位人物。
梁实秋先生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是呀,那个挥笔“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人,那个浅唱“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的人,那个暗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的人,那个轻描“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的人,已经不再为我们描绘世间的美好,不再倾吐内心的怅惘。
人之所以伟大,在于其思想,其格局,其目光所向。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着名利、爱情,希望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曾停下来,吟诵一首诗,看一眼月光,嗅一朵花香?似乎从校园里出来后,工作、薪水、升职、房子、车子成了我们唯一思考的内容,看书我们会用听的——找一个APP听他们的音频;学知识我们用最快的——找一个课程学最有效的;出门我们打车——好像慢下来走路就是浪费时间……
路边的景致:日升日落、风起花唱、鸟鸣啁啾、青苔漫川,都入不了我们的眼,是呀,它们远远没有银行卡上蹭蹭蹭上涨的数字诱人,比不得同事们喝彩和艳羡的目光,上不了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美梦的舞台,可这样的我们,静下来思考时,脑子还能灵活的转动吗?谈吐间,似乎也少了那股子清净儒雅。
盯着眼前的事物时,便看不到四周的风光,瞄准物质需求时,便筑不起精神的桥梁。
儿时,我没有体会过余光中先生的“邮票”乡愁,彼时父母宠溺、家人团聚,日子幸福无忧;青年时,我也没有“新娘在那头”的船票乡愁,爱情里充斥着钱权的打量,大不了就分手;现在,不敢去想以后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坟墓乡愁,越长大越觉得时间太快,而我太渺小。
于家于国,似乎我没有太强烈的情绪,好像一个提线木偶,跟着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从不去想开拓,更不去问为什么。所以我才平庸至斯,愚钝至斯。幸而,洪流中我们总能清醒过来,不做张口“你该怎样”的键盘侠,遇到事情再也不会贸贸然下结论,对他人的意见会审慎待之,迷茫从18岁起,到25岁止,每一代总要经历,沉默的虽然是大多数,但成长的也是大多数。
余光中先生的逝世,纵然让我们心情悲痛,但他的言语、力量、品格,早就凝结在了乡愁里,凝结在了坚毅的眼神,睿智的目光里。
一个人的离世,一群人的觉醒,却也是令人欣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