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学好,必须建立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我总喜欢用抱怨的语气指责学生,现在有所意识,今天早上走进一班看到班级名言没有写,我心情低落,于是就开始自顾自的讲李密陈情表中间思路混乱,再次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后来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背书,效果不好,大多罢工。因为前半段我在自言自语而没有互动。
到2班,我让学生自己站起来朗读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谈理解。学生说李密很聪明。然后引导学生找原文的根据,问李密的聪明之处。一说孝心。 我质疑新主和亡臣之间心中的芥蒂是猜忌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学生站起来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可见前朝,征召里面也没有答应。我反问,可他还是出去担任官职了呀,有学生提出祖母今年九十又六,证明不同以往现时的艰难。我反问而刘夙婴疾病,早早就有病,为何李密前朝可任职而新朝不赴任,新主如何想?(到此为止,学生已找出两点理由一是,李密也曾拒绝前朝二是,祖母此时病危条件确实不允许)
我的反问有点儿无力,应该换一种问法。假如你是晋式帝,听了这两点理由就放心的信任里面吗?那么第2段不断的催促不断的升官,意思又何在?读第2段 第2段形势紧迫是表达了晋武帝什么样的情感?不信任。
第3段,李密开头就写孝心。同时还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看且臣句 今臣句,什么意思?学生得出,不矜名节,岂敢徘徊? 前句打开天窗说亮话,后一句用反问来表明自己没有想法,这两句结合起来表达忠诚(表忠) 接着用转折词,但,来倾诉诉求。 不仅仅表忠,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办法。
第4段就提出了解决,办法。 学生读第1句得出怎样的办法?先尽孝后尽忠。如果说前一句是语言表达忠诚,这一句就是要用行动将来用行动来验证忠诚 这样消除禁武帝的顾虑后,李密开始提要求: 愿乞终养,听臣微志 对皇帝提出要求,此时的心理应该是怎样的? 读其他语句来评论李密的情感,汉武帝听了后的感受,诚惶诚恐,不胜感激
从新主旧臣之间的矛盾到新主的赐奴婢嘉奖之间发生了什么,产生如此大的曲折呢?你觉得此篇精彩在何处?
其实这一刻我有现实的例子。40多岁的中年男人养家艰辛,老母生病,无力照顾。于是在辞掉工作照顾老母,还是在外赚钱养小家,提供金钱资助老母。这两者之间如何选择?连岳问里 可我觉得陈情表这一篇不仅妙在感情,更在道理思维的严密周全,所以对这课的解读重在作者构思的巧妙,思维逻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