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技术为先,占领新闻传播制高点",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表明了一个新闻媒体的最高追求,而这也是在这场衡水日报社调研中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
实地调研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了,通过感性到场达到理性到场。漫步在象牙塔,我们能够体会理论知识带给我们的充实感,这时的我们对于世界怀有憧憬,但同时也欠缺着对于这个社会与世界的真实认识。而走出象牙塔,我们能够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或者是一个行业的真实运作流程,也或者是一个职业的坚守与信仰。
调研之前的,我对于报社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编辑部的故事》里。而真正来到编辑现场时,才发现电视终归是电视,它终究没有向我们展现全部的真实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很简单,每人一张简简单单的桌子,一部用来打稿的电脑,而这便构成了他们作为记者的全部生活。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他们每天看到的那些关乎民生的一篇篇报道,就是从这个占地面积并没有多大的地方创作而来。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却很少有人去问他们的故事。
打印现场,是我们首先参观的地方。巨大的打印机器在晚上还暂时处在休息状态。工作人员说,当晚上8八点半时,编辑人员会陆续来到工作室,开始自己的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12点交稿。紧接着这个机器就要开始它的工作了。一晚上要印刷4万多份,印刷完毕,便到早上五六点钟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分发报纸了。但是,这也只是晚报的运作流程,日报的制作紧接着便又要开始了。新闻,新字,简简单单的一个词,需要的是新闻工作者每天不间断的辛苦工作。一年365天,新闻从来不不能下班。
办公区是我们参观的第二站,他们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在当今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纸质媒体所做出的努力:运用微信公众号以及在网站上发布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纸质媒体与新网络时代的一个有效对接。技术为先的理念已经被他们深深的记在心中了,他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在网络兴盛的趋势下,纸媒所面对的挑战。但是只要还有读者在期待,他们就不能够停止前进的步伐,而这也是衡水日报社张编所说的“即使生活一地鸡毛,我们也要高歌猛进”的实在体现。
第三项活动被安排在了第二天上午。一大早,我们一行人便匆匆赶到报社,而负责接待我们的王主任早已在那里等候。今天的主要工作便是向各位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学习写作经验,同时实现对他们生活的一个简单了解。而现在当工作结束后,这场学习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写作的业余爱好者,积极的从中汲取经验,便是我在这场会谈中所要做的。
谈记者
1、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因为愿意,所以坚守。
一个人最大的幸事莫过于你的工作恰好就是你的爱好,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的去爱自己所做的事,他便能够从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多位记者的经验分享里,热爱便是让他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在这次对话中,我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每一位记者在谈到自己采访过的人,做过的报道时,他们说的很流畅,说的很兴奋,而这也只有在一个人切身体会到这件事的快乐加以拥有多年的经验时才可以做到的。
2、工作下班,新闻不能下班。
新闻,单是一个“新“”字就说明了这项工作的性质。新闻需要持续不断的新话题注入,哪怕是一天的间断,都不能叫做新闻。也正是因为这个性质,新闻工作者需要365天不间断的工作,一个写稿者,他不仅需要写稿,他还需要在白天到百姓家中做采访,而在采访中,他要面对的难题不仅是如何与被采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他更要在采访中不断的挖掘新的故事,全方位的解读这个人物。其中一位记者向我们讲述了一次在临近下班时发生的事情,明明规定的下班时间已经到了,但是突发的一场车祸打断了他们原来的计划。女记者们撑着伞冒着大雨向事发地点赶去。通过对这个事件的讲述,这位记者说出了所有兢兢业业的新闻工作者们内心的信念:工作下班,新闻不能下班。
3、亲临现场,力求真实
新闻求真,而新闻工作者更要时刻抱着求真的心去报道每一个事件。在这次对话过程中,每一个编辑,都有丰富的采访实践。他们当中有的是采访百岁老人,有的是采访欠薪老板,也只有去切身的接触和体会,才能逐渐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但是,没有哪一场采访说是完全没有困难的,被采访者是否愿意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欠薪老板不合作的态度这些时时横亘在他们与事情的真实之间。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们能做的便是用自己的耐心,真情来打动被采访者,一声“奶奶”不仅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而且更是拉进了与真实的距离。也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在写稿时,才能实现一气呵成。
4、职业敏感性
要想成为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就必须具有该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敏感性。而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便是一种新闻敏感性。衡水日报社的王主任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从平常生活中来找新闻点,一个简简单单的井盖,绕行而过的同时,又能不能联系到自己的工作,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个井盖来论述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会陷于理论知识的漩涡当中去,只关注理论,不能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个有力的结合,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专业敏感性,职业敏感性,也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常练习的。
谈写作
1、去掉主角光环,还原最本真的形象
在写人物通讯时,如何拉近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这个问题在谈话的最初,一位记者就给出了回答:去掉主角光环。多数情况下,人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个人最为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是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却往往最能吸引人,因为在这一刻的他与我们没有分别,他是那个可以卷起裤腿,穿着打丁裤的普通人。正是这份亲近感,可以吧一个人最本真的形象解读出来,还原最本真的人物形象。
2、多方面涉猎,冲破知识围笼
新闻工作涉及到的范围较广,而与之来到的一些专业词语可能是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的,这就需要新闻人员提前进行知识的准备。搞清楚专业词语,将专业词语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给读者,也是新闻工作者们需要做的事情。多方面的涉猎,搞清楚自己的知识局限,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才能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从容应对。
3、表明观点,例子解释,模仿借鉴,勤加练习
作为一名业余的写作爱好者,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近一步,实现写作入门,张总编给了我们回答:写作这件事情,首先不能要求自己立刻便能够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单单是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就很不容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一篇稿子不可缺少的,紧接着要有自己的观点,通过总体评价再加上例子作为解释,就是写作入门的方法。而邵总编在此基础上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写作入门的经验体会——模仿。作为并非新闻学专业的“外行人”,在进入这个行业的同时,就意味着从零开始。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就会写作,从别人的优秀稿件中不断模仿借鉴,并且不断的勤于练习便是邵主编从一个“外行”到内行转变的心得体会。
谈习惯
1、五勤:眼勤,口勤,手勤,耳勤,身勤
家训里有五到与五勤理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当官者,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伞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在这次谈话中,王主任也用五勤来讲述写作所需要的东西。在写作中眼勤:我们要看到生活中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使别人同样看到了,但是每个人得到的东西都不同。口勤:勤与别人交流才能使得知识得到共享。手勤:对于一些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对于他人的一些优秀见解,及时记录。耳勤:善于倾听。身勤:身体的懒惰,必将导致精神的衰弱。
2、学无止境
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与年龄与职业无关。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学业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见,终身学习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学习方法。在这次座谈会上,各位记者和领导又再次强调了学无止境这一观点。
3严谨
此次座谈会中王主任讲到了“一个标点不能错”的问题,一旦出错,即使内容多么优秀,一篇新闻稿件的层次就会掉落。这种严谨到一个标点的职业素养,也是极为另外敬佩的。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注意到内容的优劣性,但是却很难细致入微到一个标点符号。“细节决定成败”通过这一点得到了印证。
精彩的座谈会以单老师和李老师的发言结尾。教育和媒体两大部门的一次交流,让我感觉到了二者的共性与差异。工作可以下班,新闻不可以下班;课程可以结束,育人不能结束。我想这便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一个肩负百姓使命,一个身负未来重托,没有一个能够在中国的发展中缺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