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浙商收藏》之“国故雅风”
以文而兴收藏:浅谈收藏当中的宣传之道

以文而兴收藏:浅谈收藏当中的宣传之道

作者: 浙商收藏杂志慎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08:49 被阅读79次
    以文而兴收藏:浅谈收藏当中的宣传之道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随后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48个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综合48个字的根本宗旨是: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作为《浙商收藏》杂志,也很有必要检视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新的时代巨变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以及宣传正确的有价值意义的收藏观。

    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像《鉴宝》、《寻宝》等媒体节目,其实也是适应了艺术品发展的这种需要,但媒体的责任和学校的责任可能有些不一样,媒体可能更多关注新闻性,而教育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而艺术品保护不仅仅是个责任问题, 社会文化工程和“接代延续”问题,需要很强的文化意识和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富有人士的支持。《浙商收藏》杂志作为非营利性的社团媒体,承担着培养浙商学习与运用有关法规的自觉性,提高浙商的收藏意识与修养以及收藏的科学性的重任,故而很有必要主动介入宣传渠道,引导正确的收藏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你必须要去呵护她,养护她,培植她。收藏与保护艺术品,会给一个民族以力量。中国美院何鸿先生认为艺术品收藏有四种境界:一是收而不藏;二是不收而藏;三是既收又藏;四是不收不藏。目前很多人都是收而不藏,这种收藏过程更多的是以投资或经济等活动为目的,收者往往与藏品没有发生实质关系,它只是流转者手中的一个物品。收而不藏,也包含有一种捐赠或赠送行为,这个“藏”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保护、保管,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品鉴、赏析、把玩、研究、传播等。收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藏则是认可的结果,我们现当代的收藏,大多是收而不藏。

    徐红梅在《收藏莫为“尘俗”累》一文中对当今的收藏乱象,批评得很到位,她说:“收藏本应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收藏家本应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追求者和受益者。当今之收藏却不尽然······过分逐利的投机行为,让高雅的收藏变得比赌博还要凶险。为了低价买入,高价出手,爆炒的手段层出不穷,艺术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频繁倒手,藏友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盲目跟进,投资与收藏倒置,价格与价值倒置……这一切不但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收藏秩序,也在扰乱着原有的国际拍卖市场,破坏着中国传统的收藏文化。”

    为了更好地改善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在收藏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力量,打好宣传的“组合拳”,促进民间收藏文化的启蒙。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宣传方式之外,还要激发网络媒体的辐射带动功能。网络文化改革发展将是国家和省里“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网络媒体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浙商收藏》杂志,一定要有时代意识,以全国视野、战略思维明确发展思路,要以新的理念审视网络媒体的重要定位,把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具有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兴媒体加以打造、利用。一比如注重户外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如手机台、微信等渠道,在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前提下,创新宣传方法与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切实做好、做活收藏文化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收藏文化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公众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宣传不能表面化,既要展示,也要揭示,要不断深化宣传主题,善于揭示内在的本质,做到既见人见事又见思想见精神。《浙商收藏》杂志在关键场合应该学会多发声、巧发声,充分展示我浙江省收藏文化的良好形象。

    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本身有很高的要求,收藏艺术之文化亦是博大精深。想要搞收藏,鉴别收藏品的价值几何,首先得学习,须见多识广,博才多学。初入门者,如果附庸风雅,追名逐利,就容易迷失方向。除了自身学习之外,也要向周围的藏友学习,慢慢地会对某些类别的藏品获取心得,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收藏不是孤芳自赏,不能将藏品束之高阁,而应该多与行家交流互通。

    收藏,往往从一个人的兴趣出发,带有较为明显的情感成分,从一件佳品的诞生到时代更替、文化交融、宗教传承、历史演进,都是由个人的历史故事和私家记忆汇集而成。故而与志同道合的知音在一起,以“玩家”之心态,方可悟“行家”之门道。

    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提出了“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史学上的新原则和新观念很适合收藏学。收为“纳”、“集”,“纳”、“集”需要去寻。藏为养护、把玩,继而探究和传承。探究什么,探究形而上之道,探究形而下之器,以器入道,器近乎道,道器一体。传承什么,传递温度,传承责任和文脉。收藏便是从器物中感悟人生,睹物思人。多看珍品,多把玩实物,在智性的学理认知和感性的审美认知中,形成自己的收藏观和价值观,收藏的过程即是人生的过程,也是体味人生的过程。故说,收藏即人生,完美的收藏即完美的人生。

    33年前的一天,沪上收藏大家钱境塘先生结束了传奇的收藏一生。他毕生收藏的5万余件金石书画,除了4000余件捐给国家外,其余的都如他的命运一样坎坷流离。他没有张大千先生幸运,因为1948年他拒绝了张大千先生去台湾的邀请。钱老晚年曾请上海书家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亦是重要人生感悟吧。他花了16根金条,从刘海粟先生手里得到了清初画家王石谷《竹屿垂钓图》,原因是画中主人为其乡贤陈元龙,这是一种故乡情怀之感动,也是文化蕴含温度的原动力。当他将此图重新装裱后无偿捐给浙江省博物馆时,让刘海粟先生很羞愧。“藏之有道,献之有益”是钱境塘先生的收藏原则。

    收藏,还需要有传承,特别是家族的传承。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少富裕家族购藏文物艺术品,重视艺术品的传世意义,有些已是拍卖行的上百年客户。“爷爷买、孙子卖”这种隔代的、将投资与家族文化血脉相结合的良性传承模式,使艺术品成为家族最优质的长久性财富。这是西方的收藏传承,与东方有点不一样。我们更注重文脉的传承,比如项元汴、钱镜塘、张伯驹、吴湖帆、王季迁等的家族传承,便有明显的特征。

    最近在上海博物馆有个“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从这个展览便可看出,一个家族的传承,多么重要。吴湖帆富于收藏,为近代著名收藏家之一,藏有金石书画1400件。一是来自祖父旧藏,如吴大澂遗留下来的周代邢钟和克鼎;二是来自夫人潘静淑的家藏。静淑曾祖潘世恩为清道光时宰相,伯父潘祖荫为清光绪时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其攀古楼所藏文物富敌东南。静淑过门时,嫁资中就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三帖,加上大澄旧藏《虞恭公碑》,成就了集欧阳询四本名帖于一室,吴湖帆十分珍爱,遂将家中厅堂命名为“四欧堂”。吴湖帆在《丑簃画业》中言到:“余自少即耽喜书画,无所师承,茫无端倪。家虽少有藏庋,顾亦不知美恶。”吴湖帆从小生活在江南文化艺术环境下,耳濡目染历代名作真迹,用“得天独厚”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也正是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得其能成为日后的书画鉴定大师与绘画大家。

    由此可见文化是有温度的,而温度是可以传递的,小到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就像一个人无脉无宗,岂不成了孤魂野鬼;中到一个企业,没有文化传承的企业,不管他目前做到多大,一定会是短命的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脉的传承,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不远了。人类四大文明古国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唯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源在于中华文明的文脉从来没有间断过。

    由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研究方向等各有不同或侧重,在藏品的进出、得失之间,难免不舍与惆怅。有收藏喜好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就像小孩子玩一件玩具时那种无杂念的陶醉和珍惜之情。唯有赤子情怀,并心怀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人,才能在现今喧嚣浮躁的繁忙之中,还可享受到真正的收藏乐趣与价值。

    收与藏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文、责任、情感等的和谐统一,收和藏都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而宣传引导的目的不是教会你多少知识,而是从这些流转的藏品中找到文化的脉息,代之传承,生生不息。不管是感情的,还是责任的,都能让我们的收藏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种收藏观,是责任,也是坚守。收藏者把收藏当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宝贵,他们通常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利益出发。他们为了保护一个重要的藏品,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故而笔者认为以文而兴,收藏才能更持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浙商收藏》杂志是一个新生儿,充满生机与活力。相信在全体同仁及浙商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杂志会茁壮成长,越办越好,收藏事业会日益步入正常的轨道,并为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以文而兴收藏:浅谈收藏当中的宣传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文而兴收藏:浅谈收藏当中的宣传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vp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