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的命名,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敌人把共产党设想的作战范围扩大了,扩大的结果是共产党顺手杀“狼”,不仅消灭了国民党第七兵团黄伯韬部,还消灭了更多的国民党军队。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军队其实不是狼,而是羊,解放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狼。“羊入虎口”,解放军才是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我相信,正义的力量。
刘峙打着“剿匪”的旗号,围攻我解放军,妄图把人民扼杀在襁褓中。其实匪兵不匪,国民党的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官匪”和“兵痞”,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被解放军给“剿”了。他们的如意算盘上的叮当二五的珠子,就这样颓废地洒落了一地。
高亢的凯歌,是用血洒疆场创作而成的。淮海战役,解放军以十余万的伤亡代价,交上了一份消灭和俘虏55.5万敌军的辉煌答卷。解放军与“一盘散沙”“乌合之众”战斗66天,以60万的兵力打趴了80万敌军,真可谓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连斯大林都叹为观止:“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何时,胜利者都要书写好人民的传奇,歌唱好群众的神话。在60万人民解放军的背后,是40万民兵的鼎力支持。如果没有这40万民兵,生命的大树就可能刹那枯萎,思想的长河就可能瞬间断流。
回首历史,千万别忘了向人民致敬。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碑”的名义铭忘着历史。即使是英雄,也不敢对人民居高临下,仍需仰望。这才是英雄最美的雕塑。这种造型就好比是群星在仰望明月,地球在景仰太阳一样。
解放军总前委是由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组成的。如果说解放军是在与敌人斗勇的话,指战员则是在与敌人斗智。勇斗能够杀进重围,智斗则可以杀出重围。这一进一出,吓破了敌人的鼠胆,我军让敌人知道用尿汁洗裤子的苦涩滋味。
二、陈官庄战役
再大的战场,也是由一小块一小块脚下的巴掌大的土地组成的。有道是:“寸土不让!”这是从铮铮铁骨中发射出来的“我与阵地共存亡”的豪迈誓言。陈官庄战役,历时41天,共歼敌26.2万余人。
如果把战场比作一个硕大无比的池塘的话,枪声和炮声的交响堪称撒网。网撒得再大,最后还得用“收”来交差。陈官庄是英勇善战的乡村,那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是坚强不屈的写照,那里的每一面墙壁都是临危不惧的缩影。人民解放军把敌人当作乌龟王八蛋来收网,不断地缩小着战斗的包围圈。就这样,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
古人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聿明没有被淮海战役弄死,他算是烧高香了,可是他却成了陈官庄战役的俘虏。陈官庄以乡村的名字生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的身躯或许大不过一座巍峨的高山,但他的内心却分明强过了一座豪华的城堡。
城府再深,都不及陈官庄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海拔再高,都不如陈官庄的丰功伟绩高大。
三、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
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虽然战斗的硝烟早已弥散开去了70多年,但是英雄的热血至今仍在呵护着春天的万千花朵。我不免顿悟:幸福的前身,原来是血汗的壮举。
因为人民伟岸,所以历史威武。解放军冲锋陷阵在前,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在后。鱼水深情,无畏世间的杂草丛生。向英雄致敬,其实也是在向人民致敬。群众在领袖的指引下,与正义一道,天下无敌。
走进淮海战役陈官庄大战纪念馆的大门,首先映入游的眼帘的,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的“淮海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像光一样,是一道犀利的闪电,化身为一部不老的神话。
在纪念碑面前,最好的功课莫过于瞻仰和默哀。在瞻仰和默哀之间,我们目睹了旅行团中的代表人物亲手献上花篮(或花圈)的心路历程。
在纪念碑与展览馆之间,我们看到了人民解放军总前委的雕塑。雕塑以集体的身份亮相。刘伯承站在了c位,游人纷纷与伟人合影,相机也情不自禁地湿润了温眸。
一走进展览厅,我就感受到了军民同仇敌忾的强大磁场。那是一个士兵和一个农民的铜质雕像,士兵把枪高高地举过头顶,呐喊着“冲啊”的亮语。农民用推车载着粮草和弹药,在风云中前进。
农民受够了地主婆的剥削,解放军就是要给国民党反动派好好地上一节思想政治课,让地主爷也知道骑在人们头上的可悲下场。在展览厅里,我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仿佛是走进了时光隧道,但不入眼的“小插曲”有时也会刺痛我敏感的视觉神经。那里的蜡像栩栩如生,以前的游客或许太憎恨敌人了,竟然信以为真地把他们的手指头给掰断。我看到之后,总觉得不大舒服。个别人的感情用事在这里留下了不文明的烙印,给展览馆抹了灰,给修养毁了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历史罪人遗臭万年。走进展览厅,我们重温历史,丰满的是精神,点赞的是拇指。这指柔像是一个邮戳,有力地刻印在了深情的心地上。
淮海战役,还在陈官庄纪念馆生动形象地积淀着,图文并茂地积淀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