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

作者: 舞墨清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11:14 被阅读0次

    这是一个兼容并蓄、和合包容的时代,却被贴上了“焦虑”的标签。尽管世界宽广成宇宙,小小的内心却无处安放。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却又留恋都市的繁华;向往诗和远方,却又耐不住独处的寂寞;想追寻内心的安宁,却总是在瞬间丢失了自己。生活,仿佛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纠结中前行。

    马克斯韦伯的夫人玛丽安娜韦伯回忆起韦伯因病离开海德堡大学之后的那段日子时说:“他再次表明了是什么东西让他痛苦不堪……领着一份薪水,可是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却一事无成,……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承担一项天职的人才是个完整的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经典之作。16世纪的欧洲,从宗教改革中诞生的新教,带着“荣耀上帝”的现世目标,崇尚禁欲却并不远离市井红尘,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之中;以从事职业劳动为天职,创造财富却不挥霍财富。这是新教教义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头像被印在100元美钞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誉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依然被当下社会所推崇。新教的诞生,就像是“耶路撒冷遇上雅典“,将信仰和理性完美融合。“努力创造财富,却严格回避一切天生自然的享乐……创造财富变成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未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手段。”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超越。

    当“五月花”号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北美大陆,船上的清教徒们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共同签署了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份被称为“美国出生证”的自治公约最终成为美国建国的奠基性文件和后来美国政治理念和政治建构的基础纲领。新教思想和资本主义精神在北美大陆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同样在16世纪,东方文明的中国,阳明心学也正悄然影响着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走向,并一直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来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为大义而遭受生死之劫的王阳明,终于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夹缝中寻得了一线光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历尽艰辛、破茧成蝶的心学思想,也正是王阳明“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选择与放弃,担当与放下,都是“不动如山”之境,唯良知才是心中最高的指引。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发现内心的光明,获得行动的智慧,让人生步入一个不断成长的循环之中。

    我从来不愿把人生当作哲学问题来思考,我只想赋予生命更真实的内容。无论是信仰的指引还是内心的指向,无论是先天的禀赋还是后天的成长,每一种有价值的人生,都是一种负重前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罗振宇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苟且红利”,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一点“不苟且”,你就会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你就会离目标更进一步。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最朴素的信仰和内心自带的光明,也是每个人都能够掌控到的人生。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道;“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却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假如工作是一份天职,我们用“认真”二字来经营,一切会不会变得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vh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