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一个人一旦把“求仁”树立为自己的理想,那就不会为非作歹。”
一个人有精神追求和没有精神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恶”,如果理解为“善恶的恶”,那就是这个人不会做什么坏事;如果理解为“厌恶的恶”,那就是这个人不会太招人讨厌。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但最终的指向其实也都差不多的。
我们看一个人,可能很难从眼前的一件小事看出他究竟是怎样的,但如果将时间的尺度拉长远,能够看到这个人内心的是否有追求有信仰,能够看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那我们就很容易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了。
这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评价另一个我们共同不是很熟悉的新朋友,她说的是:“XX信佛,有信仰的人作事都很有分寸的”。所以当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想到,“她在我们相识之初,也是这么看待我的吧”。
所以,这个理念也是来自子曾经的曰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想到了昨天论语训练营里一个老师的话:“你的困惑,子曾经都曰过“。真是更提起了学习论语的乐趣呢。
那么,同时,这句话还带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 —— 立一个自己人生的大目标。我想我可能已经有啦~ 那就是做一个具有匠心的手艺人!2021年,启程吧!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那就别想真正享受它;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那你永远也别想真正摆脱它。君子失去了仁心,哪里还算君子?君子是时刻都不会违背仁心的,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如此。”
给我们现在人们的忠告:不要企图用怪力乱神成名,否则最后伤害的一定是你自己。德薄而位尊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梁漱溟先生说孔子,最大的特点是“不找“,就是”不刻意、不使劲儿“的意思。孔子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因为,一个发自内心的好习惯,真的不需要使劲儿,只是顺其自然的发生而已。
我们看一个人,千万不要看他对我们自己怎样,而是要看他是如何对打比自己弱的群体,如何对待家人或者朋友的。
这也给了我自己一个很大的笃定,就比如想做短视频,总是想着什么样的内容会让别人喜欢,总是想着去塑造一个怎样的人设。其实,维持一个不是自己的“人设“很难也很累,别人喜欢的内容自己会擅长吗?所以,为什么不彻彻底底的作自己,做自己生活的内容呢?
那么,这个就需要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做到知行合一,只做生活记录和灵感升华,不做浮夸的过度包装,这样自己不是也很舒服吗?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我们首先是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和劳动负责,去吸引同频的人,而不是刻意营造,去迎合他人不确定的喜好。
去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而不是她看上去是怎样的,实际上却是怎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