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首歌很流行,朋友圈里许多朋友转发,说是它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包括孩子的半生,都听哭了。
我大致听了一下,也简单了解了这首歌创作背后的故事,许是深切明了外在音乐、语言、文字对人的影响吧,内心的想法是:听一遍就好,不要再听第二遍。
人生是怎样的,见仁见智,我不赞成特别悲观地渲染情绪,更不赞成多愁善感的人听这种低落到悲情的歌曲。
有人说,悲观者理智,乐观者前行。个人认为,这说法客观而有道理。
两千年前,夫子就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年轻时读来,也只是读读罢了,以为夫子中庸而有规矩、守规则,这样的话只适合他这样的圣人,那是非常高的戒律标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后来,我在某种文字中浸淫已久,发现自己变得太过细腻敏感、深深影响了情绪,甚至包括对世界的看法时,我开始警惕了。
于是,留意到不开心时看些喜剧电影、轻松的动画,或是听些清新治愈的音乐或者激昂的曲子,确实能让我平静下来,甚至开心起来,我就开始刻意与那些幽怨的文字、电影、音乐等低频率的艺术保持距离。
从此后,明白了夫子那话不是标准和要求,它是生活智慧的凝练、总结,是可以拿来践行的方法论。
顿时豁然开朗!
根据吸引力法则,生活往往是,你常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遇到什么。
那么,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状态和生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