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瑶岙灵山院圣地之缘!朋友们诗词聚会。原 “灵山禅寺”
观灵山故居
灵山禅院众寻香,紫气金辉忠烈堂。
且羡前人留伟业,还看后辈谱华章。
百年复兴;
星火燎原圣地燃,云开雾散月残圆。
山河沐浴瞳胧日,华夏着装姹紫颜。
政策英明开盛世,党风纯正惠民丸。
惊涛骇浪红旗举,万载神兴驭锦帆。
虹桥镇瑶岙灵山院;原来“灵山禅寺”
现在主持灵山院大师;演通法师啊,俗名郑纪斌。正在修建寺院。请诗词协会朋友送对联、为禅寺展光!对联参考;
1
灵山禅寺花木闹芳春。
香客灵院幽悠度闲身。
2
无限光阴人生悲喜尽销魂。
初心使命桑榆尽享乐康欣。
3
雨打池塘云漂水面映新荷。
风吹翠柳瑞年禅意意如歌。
4
清爽秋风灵山百花映云天。
花香竹影闲身信步笑流年。
5
上联:灵山院不崇朝而遍天下;下联:施主客一举念尽属苍生。
6
上联:龙藏巨海秋云淡;下联:鸟宿荒冈夜月寒。
瑶岙古道
瑶岙古道地处乐清市白龙山南麓,南自虹桥瑶岙,北至芙蓉兰屿浦,俗称“瑶岙岭”。岭长达3公里,宽约1.5米左右,岭头海拔350米,岭路早期用不规整的乱石铺成,如今岭南段被改造成水泥台阶,岭北段因长期无人行走,约有300余米岭路被冲毁成为黄泥路,下雨天泥泞不堪,尚余900余米保存原有古道石块路面风貌。
瑶岙村口现保存孝子牌坊,子朱龙溪非常孝顺父母, 孝名传遍全国,明世宗钦旌他为孝子,立孝子牌坊,牌坊分别于乾隆元年、道光九年及1998年进行了三次重建修缮,把这种传统美德传承下来。在瑶川上有建于宋时的瑶溪桥,建于明的清远桥,例入乐清市第六批文保单位,瑶岙“二月二庙会”和“谷龙”例入乐清和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碗窑山遗址遥遥想望的瑶岙岭头左边最高的山头,曾经立过寨,山寨名叫姚岗山寨,可能是”姚”和”瑶”谐音之故,现遗址尚在。
瑶岙村西侧有一木结构的门台,上书“灵山禅寺”,顺着这条叉路往山谷里走,不远处便是灵山寺。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灵山寺始建于石晋天福二年(937)。俗传高僧启爽原结庵于翠盈岗,佛刹因而建成,名曰“灵山”。宋熙宁前,寺僧法成、法敬在山下泥涂上筑堤围田七百亩,轰动一时。事闻于朝,宋熙宁二年(1069),赐额“灵山寺”。后寺久废,唯存七佛塔,1983年乐清文物普查,在瑶岙东馆乌岩嘴角发现宋景定四年(1262)石塔,其构造形式、建筑风格与北白象真如寺七佛塔相似。相传灵山寺鼎盛之时,僧侣之众“名冠东南”。扩建寺宇之砖瓦,乃众僧列队至几里路外的埠头,以手相传,一路传递上来。当年王十朋曾宿灵山院(灵山寺),作《宿灵山院》诗:“灵山未是别乡山,回首吾庐咫尺间,明日出山家渐远,乡心从此上愁颜。”又作《宿驿岙》五言:“未是他乡客,思家已断魂。明朝春色好,宿处近花村。”从灵山禅寺向东200米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官坟”的朱质庵墓,朱质庵墓是明进士、南京兵部员外郎,吉安太守朱谏之父,墓碑背面刻有:“明故诰赠南京兵部员外郎质庵朱先生之墓”。
从岭头往北沿古道前行1200余米至芙蓉兰屿浦。岭北约300米路段被水冲毁,路面泥泞,两侧荒草丛生,多数地段山道幽静,路边树木葱茏,浓荫蔽日。岭路上有路廊1座,结构与岭南的半岭堂相似,廊顶为木头横梁,从路廊外表看,有后人曾经修缮的痕迹。兰屿浦为芙蓉境地,原名缆石浦
瑶岙岭上上下下盘旋不到三公里,并没有耸入云霄,算不上怎么高,而很一般。然而名之古道,由于其时间久远,尤为要紧的是瑶岙古道在久远的时间里积淀一笔非常让人注目的文化,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庶民百姓进进出出古道留下了足音。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状元王十朋就是其中一位,宋绍兴十九年(1149)秋,王十朋离开家乡左原前往京城临安补赴太学,途径瑶岙岭,作《登姚岙岭望家山有感》:“已作一宿客,渐为千里人。吾亲白云下,回首一沾巾。”在瑶岙古道上留下的足迹自然并非唯王十朋一人。如宋绍熙元年(1190)的初冬,文学史上称之为“永嘉四灵”的赵师秀、翁卷、徐照、徐玑结伴自温州前来游览雁荡山,过瑶岙岭头,翁卷作五言《寿昌道中》:“清游从此始,过去必须看,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听得居人说,今年冬又残。”
主持灵山院大师;演通法师、中午时分送诗词朋友们纪念品一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