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毛泽东同志推崇的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毛泽东终身最爱读的作品之一。1961年毛泽东同志在读完《楚辞》后,心潮难平,创作了《七绝 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直接写屈原,我们需要了解屈原,才能更深刻理解这首诗。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20岁出仕,21岁升为左徒,据说是楚国才有的官职,具体职责不甚清楚,但屈原在左徒岗位上从事国家的内政外交工作。
前317年屈原23岁主持楚国变法改革(商鞅前359年开始变法,距此已经42年)。当时楚国还算强国,楚怀王被推为合纵抗秦的纵长,意气风发。不幸的是,变法改革仅持续3年,楚怀王就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于是变法废弛。
前314年屈原26岁被“谗而见疏”,被罢官,流放到汉北。屈原的流放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楚国走向衰落的开始。因为楚国自此一直走下坡路,直至灭亡。
前312年,秦丞相张仪出使楚国,以600里之地换楚怀王断绝与齐的联盟。楚怀王上当受骗,自毁齐楚联盟。当楚怀王只得到6里之地时,恼羞成怒,两次发兵攻秦,均大败而回。楚怀王再次征召屈原,令其出使齐国,恢复齐楚联盟。
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占楚国召陵,当秦惠文王以汉中之半给楚的条件与楚结盟,楚怀王第二次上当。因为秦楚结盟,楚国与齐国自然无法再联盟。所以屈原出使齐国回来,自然不可能被重用。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第三次上当,前往武关会面,结果被秦国扣留。
15年间,楚国缺乏正确清晰的战略,忽而联齐,忽而盟秦。战场上连战皆败,国土沦丧。
前296年,楚怀王命丧咸阳。屈原时年44岁。新王即位,不用屈原,更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第二次被流放,这次流放到了江南。屈原变法图强的理想与现实越来越远。
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予秦。前279年,秦将白起再次伐楚,围楚国的都城郢;前278年,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楚军溃不成军。屈原62岁,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自26岁第一次被流放,到62岁投江而死,期间36年,没有再被重用过,而国家自他26岁即公元前314年开始,从战国末期一个相对强国,逐步陷入政治昏暗、国土沦丧,一步步走到国都被占,宗庙被毁的地步,怎能不让一个爱国志士捶胸顿足,以头抢地?屈原一直希望能再次得到国君的启用,再展宏图。但当他看到国都被占、宗庙被毁时候,他明白再也没有可能性了,于是“一跃冲向万里涛”!
屈原被放逐,虽然没有成就一位政治家,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放逐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1篇。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刘向等人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楚辞》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离骚》而得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风即《国风》,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是《诗经》的核心内容,因此《诗经》有时也称为“风”。“风”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后人常以“风骚”代指诗歌,以“骚人”称呼诗人。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可见屈原的地位!
首句,屈子当年赋楚骚,直入主题,抓住屈原在文学方面的最伟大成就。屈子,即屈原,是对屈原的尊称。楚骚,当指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所有作品。屈原的作品都收集在《楚辞》中,但《楚辞》又不全是屈原的作品,所以称楚骚,既含有楚辞的意思,又突出了离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是对楚骚作用的评价。这个“杀人刀”有两层含义:一是杀阻碍国家变法的旧贵族;二是杀奸佞谗臣。屈原是从变法改革操盘手的岗位上被谗言所伤,被流放的。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在创作的“楚骚”中,他再三致意楚怀王,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虽然他知道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但决心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屈原是希望重新操起改革之刀,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富国强兵;屈原是希望操起杀人之刀,杀尽结党营私谗害贤能的佞臣以澄清政治。
第三句,艾萧太盛椒兰少急转直下。“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兰”,申椒和兰草,均为香草,比喻贤德之士,两者均出自《离骚》。两个借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形势,奸佞小人太多贤德之士太少,这个局面的结果就是:屈原一直得不到重用,他无法操起改革之刀,也无法杀尽奸佞小人,“杀人刀”无奈无法使用,却一贬再贬。
末句,第二次被贬到江南,屈原并没有马上自尽。他仍然心存希冀,如此过了八年,当他看到国都被占,宗庙被毁,才无限悲愤,彻底绝望,一跃冲向万里涛的。“一跃”、“冲向”表明屈原的果断坚决,毅然决然!他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死的,他是为国而死!
这首诗短短四句话,把屈原的伟大的文学成就、当时的政治局面、悲愤绝望的心境等,精炼形象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艺术地融合在一起,起承转合自然顺畅,不仅点明屈原风骚万代的形象,更塑造了屈原勇敢无畏的伟大爱国者形象。“一跃冲向万里涛”不是悲伤,而是悲壮!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不是轻生,而是爱国!江水滔滔,流水无情。可千百年来,人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爱国者,流水无情人有情,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屈原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