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烂片之王,不幸又被天仙刘亦菲喜提了!
豆瓣4.9的低分,在刘亦菲的大银幕生涯当中,并不算低,顶多算个中位数。
但是人们对于《花木兰》的讨论,却再也不是批评刘天仙的演技,反而更多的是对于她在《花木兰》当中的付出感到不值。

为何不值?
时过境迁,物不是人不非
作为迪士尼唯一一部以中国公主为主题的电影,《花木兰》本身就带有西方视角看待东方文化的特质基因。
而由于真人版《花木兰》是对1998年迪士尼复兴时代动画《花木兰》的复刻于重新演绎,其在文化的表现上存在着诸多的延续。
在98年《花木兰》之前,迪士尼并没有一部关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动画长片,而当年为了拍摄《花木兰》,迪士尼总共动用了600名动画师,走访北京、大同、西安、洛阳、敦煌等文化名城,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曾亲临嘉峪关感受长城的壮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作为当年动画界的“扛把子”,迪士尼的任何动画长片都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欢呼雀跃,《花木兰》也不例外,虽然如今看来也存在诸多文化乱炖的现象,但是在记忆滤镜的作用下,动画版的花木兰依然拥有7.8分的好成绩。

但是,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以及当时阅片的小朋友们逐渐成为了三十而立的大朋友,重头来看一部复刻版的真人电影,未必太过于幼齿。
而曾经被吹上天的中国元素,如今也因“牛头不对马嘴”而饱受诟病,而过度改编的工具人巩俐、李连杰、甄子丹等角色,也让原本就“对不上号”的中国故事变成了一场滑稽的摆拍。

总的而言,除了电影本身的用力改编,导致的情节违和,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观众长大了,审美提高了,原本单纯的搞笑与英雄早已不合时宜了。
复刻基因导致的文化巨坑
文化,是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提倡自我的美国人眼中,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忍的压抑。
女有三从四德,男有天地君亲师,唯独没有自己。

真人版《花木兰》的改编,无疑将这幅有色眼镜发挥到了极致。
严厉的媒婆,身残志坚的父亲,委身于匈奴的女巫以及男扮女装承担男女双重期待的花木兰。
蜘蛛侠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
花木兰则是,力量越大,需要负责的人和事越多。

双重身份,双重责任,中国文化当中忠孝两全,精忠报国的女英雄,变成了寻找自我,认同自我的女性主义故事,《花木兰》的故事从集体意志实现变成了个人意志发现。
故事改编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过分用力的个人特色让《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当中的中国文化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人所崇拜的个人英雄主义,而这也造成了中国观众在文化认同当中的过分反感。
当童年所看的爱情故事变成了气功大师成名记,《花木兰》的改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误解,更是对观众近20多年的社会阅历表示藐视。

总的来说,走向国际的刘天仙,颜值犹在,演技见长,只是这一次,天仙自毁形象终究还是掉到了迪士尼的大坑。
而这个坑,不是美貌和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