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电影《四个春天》,它其实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几个春节,有欢乐祥和有大悲大痛,但整体弥漫在整个片子中的是家的温暖。
真实的生活往往是最有力量、最感动人心的。在这部纪录片中,父亲和母亲是绝对的主角,是家的所在。每到春节,孩子们就从天南海北赶回家乡,共度佳节。热情开朗的母亲和儒雅温暖的父亲,喜欢唱歌的姐姐、话不多的导演和哥哥,聚在一起,就有了家的味道。
特别喜欢片中的父母,温暖乐观得让人想哭。父亲喜欢玩乐器,各种乐器都把玩地有模有样,会用电脑编辑音乐。会因为家里面又飞来了燕子而开心不已,会买来蜂箱、悉心照料蜜蜂。母亲会唱各种歌曲,有时在厨房做饭都能翩翩起舞,喜欢开朗地笑,也会催儿子赶紧结婚。
女儿的离世是片中最令人悲伤的部分。前一个画面还爬着山唱着歌的姐姐,下一秒就出现在了棺材前的遗像上,令人错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该如何承受这种痛苦!悲痛之余,父母还得为女儿操办丧事,悉心打理女儿的坟堆,在坟前挖土种菜。两位老人用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熬过了这场悲痛,继续在音乐和爱中生活下去。
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所在片中的父母和我的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生活环境、习惯和风俗也基本类似,所以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像看着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和片中的母亲一样,勤劳、乐观。看着妈妈忙里忙外的背影,总觉得这个家才有家的味道和感觉。
自从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间,除了前年春节在国外没有回家过年,今年是第一次不能回家过年。结婚以后的春节,如果是在先生家或北京过年,我也会在寒假回家呆两个星期,在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再离开家。关于过年,原来总觉得要回自己家,还提出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想法,被先生一口拒绝,说结婚了,咱俩就是一个整体,就得在一起过年。于是,每年春节,重庆、兰州或北京,我俩就这样乐此不疲地,跨越山海,一起奔赴回家。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侄儿侄女总会围在灶边,等着我妈妈炸酥肉、炸鱼,然后迫不及待地抓起刚出锅的酥肉塞进嘴里,那种热腾腾的香味就是家的味道。
三十晚上,老爸不喜欢看电视,就一点点烧着木柴用小火炖着初一早上吃的猪脚。等到十二点放完鞭炮就去睡觉。初一早上吃完早饭,我们几个就跟着父亲背着祭品去上坟,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放鞭炮、作揖。
每次回家,我也喜欢拿着手机拍东拍西,电脑里留下了许多家人和故乡的照片和视频。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可能生活习惯和节奏会改变,但内心依然如家乡一样朴素简单,身上依旧保留着家和故乡给予的精神气质。
遥远的父母和家乡,是心灵的来处和归宿,是心底的支撑和基础。无论春夏秋冬,能回家的时候就回家看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