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72:种好“自留地”

《道德经》72:种好“自留地”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5-14 22:15 被阅读0次

    《道德经》72:种好“自留地”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如果民众不畏惧为政者的威权,对于为政者而言真正的大威胁也就来了。不要侵夺民众的起居生活,不要堵塞民众的基本生路。只要为政者不对民众形成压迫,民众就不会厌弃他。因此圣人只求自知而不自我炫耀,只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循道而行者舍弃“自见”和“自贵”而取法“自知”和“自爱”。

    什么是威权?说到底就是为政者依凭身份和地位形成的对于民众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如若在民众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形成较好的管理生态。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外之意就是在强调为政者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应该处的位置上安处,才能形成自然而然的管理生态。反之,为政者的威权如果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范围,便是“失其所”,非但民众的日子不好过,伴随着为政者应有威权的丧失,不畏威权的民众会成为为政者的大威胁。

    一句话,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应该全力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当一个人忙着耕种别人的田地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荒废了自己的“自留地”。退一步讲,正如自己的田不能指望他人来种好一样,别人的田也不会指望自己去种好。

    为政者的威权,因为是自上而下的,存在一定的“势能”,因此,只要在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民众是不会轻易反抗的。倘若危及民众的安居,危及民众的生存,为政者自身的安然也就难保了。要知道“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普天之下的民众呢!

    “自知”和“自爱”是自己的“自留地”,“自见”和“自贵”则是伸手向他人的田地要成果。“自见”是炫耀自己的优长并指望他人的回应,“自贵”是强调自己的位置并寻求他人的认同。将手伸向他人的田地,也就意味着做为根本的“自留地”的失去。

    为政者治理邦国是如此,教育者教书育人何尝不是如此。

    老师与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教育威权的问题。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依照自己“过来人”的认知框定和想象学生的行为。一旦与自己的框定和想象不相符时,冲突便形成了。教师威权在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内时,教育方面显现出紧张的师生关系来。倘若到了学生不可承受的范围之外,师生关系便会受到巨大的挑战,教育也就随着师生关系的破裂而消失了。

    因此,教师也有一个种好“自留地”的问题。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让自己享有出彩的人生,这便是教师的“自留地”。种好自己的“自留地”,是以“爱”为前提的。就像农民爱自己赖以寄身的田地一样,作为教师也应当爱自己赖以寄身的事业,爱自己工作的单位,爱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

    为政者如此,教育者如此,做父母的也是如此。倘若不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他人身上耗费再大的精力都是枉然,哪怕那个他人是我们自己的子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72:种好“自留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d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