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孔子的一生,都在和这个人对决,你知道不?

孔子的一生,都在和这个人对决,你知道不?

作者: 幸福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7-04-29 10:58 被阅读80次

    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生之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之敌是谁。即便伟大如孔子。

    孔子第一次和阳虎相见,还不到17岁。当时,贵族季氏举办宴会招待名士,孔子作为贵族后代,也去参加了,正好碰上了季氏家臣阳虎,阳虎说:招待的是士族,没有请你好么!(季氏飨士,不及子也。《史记》)这就把他拦在外面了。

    这是历史记载中,孔子第一次受挫。

    这次受挫让孔子成长了不少,但也可能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后来,国君赏赐给了孔子一个鲤鱼,他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大概是声明自己是有资格参与上流社会的。

    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阳虎。

    高发饰演的阳虎

    我们来看阳虎和孔子的第二次交集,这一次,阳虎是主动追求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阳货想让孔子见他,孔子不去见,他就送给孔子一头小猪,以便孔子按照礼仪回访。孔子不想见阳虎,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再去拜访他。没想到和他在半路上相遇。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谈谈。”

    “自己藏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作仁吗?”

    “不能!”

    “自己想做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作智吗?”

    “不能!”

    又说:“时光在流逝,岁月不等人。”

    孔子说:“好,我准备做官了。”

    在这个对话中,后人往往理解为孔子的睿智和清高,阳虎则被定位为一个坏人。

    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我们会发现坏人阳虎其实有3个优点:

    第一、极高的教养。很诗性,用的句子对仗、押韵,出口成诗。而且,有内容,连续问了两个问题都是一语中的: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自己藏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作仁吗?)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自己喜欢做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作智吗?)

    这两个问题是如此犀利,直击孔子内心,以至于孔子只好说:对对对。

    第二、求贤若渴,有胸怀。

    在这个对话中,阳虎在高度、洞察力、表达力上碾压了孔子。他把孔子当做同道中人,有容人的雅量。

    但是,孔子拒绝了阳虎,阳虎事变成功后,孔子流亡到了齐国。

    同样作为“谋反”者,在费邑反叛的公山弗扰来召孔子,而且还远远没有阳虎这般诚意,但是,孔子却准备前去。弟子子路还为此不高兴。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问题来了:为什么连公山弗扰都不拒绝的孔子,那么避阳虎?

    这里有文章。

    我们似乎要重新认识阳虎。

    鲁国的政治很奇怪,这里是周礼最为完备的地方。但是鲁国历代的国君都比较普通,甚至昏庸的比较多。桓公在位(前711-前694)之后,孟孙、叔孙、季孙,“三桓”长期把持国政,国君被架空,而孔子呢,就常常抱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就是说三桓用了国君的礼仪。

    这位同学演得龇牙咧嘴,很得没头脑国君的精髓

    但是,其实呢,三桓也逐渐被架空了,他们各自的陪臣掌握了实权。

    其中一个,就是阳虎。

    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但是,他敢囚禁季桓子,然后进行盟誓,当然是强迫的,专了季氏的政。《左传》记载,阳虎下台后,偷了鲁国贵重的宝玉、大弓逃到了齐国,风光一阵被逮捕竟可以逃脱,逃到宋国,然后又投向晋国的赵氏。

    我们可以明确,这是一个极有生存能力的人。

    他很有力量。

    挑战既定秩序,也是兰博角色的精髓

    在晋国,赵氏要出兵救郑,《左传》记载,阳虎与史墨、史赵一起占卜,阳虎阐发《周易》,滔滔不绝,有理有据。

    这也说明,阳虎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达到可以和史家PK的高度。

    古代是巫史一家的,巫史也是儒家的来源。由此看来,阳虎隐约之间,和孔子知识结构体系类似。

    阳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我们可以再猜测一下:他不仅有和孔子一样的知识结构和古典教养,有很高的洞察力和诗歌级别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一班跟随者。阳虎屡次获得专制权力,以下克上,显然,他也不是孤身一人。

    阳虎专制的时间大概在鲁定公时期,公元前505年左右,孔子这个时候,大约四十七八岁。他已经有了一帮弟子,特别是子路这样的厉害角色。

    阳虎说孔子“好从事而亟失时”,说明孔子爱搞政治已经有了社会名声,而且这一帮人已经形成一股隐隐约约的政治势力,虽然看起来只是学习性的,但是,敏感的掌权者一定会觉得孔子所在的地方,暗流涌动。

    同一个版本的阳虎,文武兼备

    阳虎和孔子一样,都是四海为家的人。他们都是现有制度的挑战者。孔子要复兴当时已经崩坏的礼法,而阳虎则要打碎君主世族的藩篱。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削弱三桓。

    阳虎是以家臣专了三桓的政,而孔子呢,他是通过“隳三都”,即拆除三桓属地城墙。他们的行为,在结果上,其实很一致。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革命者。

    他们相爱相杀。

    我们插入一个人物。少正卯。孔子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是杀掉了少正卯。

    少正卯?他干了什么坏事吗?《荀子》记载说,少正卯的罪状是:

    “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这个意思就是有很多徒弟,在传播学说,而且影响力大。

    但是,孔子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少正卯很可能是一个极度接近孔子的人,有很强的号召力、理论力,有一个教团。

    然后他被孔子杀掉了。死得蹊跷。

    而另一个很像孔子的人,阳虎,则站在了比孔子更高的位置,他没有被杀掉。

    孔子流亡是因为阳虎得势,而孔子在鲁国获得政治机会,也是因为阳虎的离开。

    正是因为阳虎的出逃,才让孔子真正得到机会走上了仕途,他在鲁国先被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不到一年,成绩斐然,升为司空,这就是进入中枢了,然后当上了大司寇。

    孔子这种人,当官是当不久的。他极有洞察力,但是,他不善于妥协,太有原则。

    季桓子要孔子卷铺盖走人,没有明说,就是没有把祭肉送来。孔子是聪明人,立即明白什么意思了。开始了流亡。

    在流亡过程中,孔子还是在阳虎的阴影之下。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孔子在匡地遇险,说:“周文王去世以后,文化不是在我这儿继承吗?上天如果要丢弃它们。我死后就无法将它们传播下去;上天如果不丢弃文化,匡人有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个经历可见孔子心中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

    问题是,匡人为什么要围困孔子?

    因为他长得像阳虎。匡人误以为他是阳虎,认错人了。

    你看,他们甚至长相都很接近。历史记载,孔子很高大强健,继承了老爸勇士的英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那么,是不是阳虎也来过这里呢?很有可能。后来有记载所,孔子在宋国的时候,是微服过境,也就是偷偷走的。这是为什么呢?阳虎曾经在这里折腾过。

    孔子在卫国流亡的时候,因为得到晋国支持的太子回国,孔子不得不逃走。那么,拥戴太子潜回卫国的是谁呢?是阳虎,当时他正流亡在晋国。

    到处都是阳虎的身影。

    最终,孔子回国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阳虎,然鹅,失去了一生之敌的孔子,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悲剧的:

    先是儿子孔鲤死了,然后是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还送了两次,接下来,是最亲近的弟子子路被杀了……

    孔子是一个梦见周公的人。周公是他的导师,精神上的,在梦中和他对话。但是,孔子也有一个敌人,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长得很像,时时砥砺着他。这个人就是阳虎。

    孔子的一生,都在和阳虎对决。

    谁是你的阳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一生,都在和这个人对决,你知道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dz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