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会有这样的经历:高高兴兴放学,打开电视,下定决心今天看一集动画片就好好写作业,结果动画片马上看完时妈妈说,怎么还不写作业,看电视没完没了了?好嘛,真扫兴!就因为这句话我肯定就不想写了,也真的就会赌气不写。现在工作中也是,领导或同事总是提醒我某项工作,我会赌气的拖延几天。这样的经历其实很多,我们在即将或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理解、需要身边的人说话让人舒服、不能扫兴……
这些其实非常可以理解,人嘛,总是需要的认同,需要这样或那样情绪价值。我一直也是这么做的,直到有一次一个朋友提醒了我——你追求的是你的目标结果,和过程中的认同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关注你想要的就可以了。这时我才发现,这一路走来,我被这种寻找认同的心态给耽误了不少,我真的会因为“赌气”而放弃或者反着来,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按照已知的正确路线发展,到最后耽误的是我自己而且所有人都不开心。
进一步的,其实我们遇到问题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些心态影响事情本身的进程,比如我们在工作中会因为有顾虑而不敢求助领导同事,会因为有自尊而不好意思咨询一些问题,会因为不屑于说你的真实想法而影响了和亲人的关系……这些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内耗,其实需要求助的时候我们就去求助,求助不成我们就找其他办法嘛。需要咨询的时候,我们就问一问,大部分不过分的情况大家都愿意帮助你的。身边的人不理解我们就解释一下,没有人时时刻刻理解你的,就像我妈妈不知道我要写作业了,我就和她解释一下就好了。
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些处事逻辑,把事情简单化,避免过渡内耗,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改变我们自己就可以了。但请注意我说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找自己原因,而是调整自己心态,关注目标,不为没必要的事情影响心态,甚至影响事情本身。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要还原事情本身,不能迷失。因为这种“被认同”的情绪还有反方向的影响,就比如个别的家长,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而把很多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会为了不“辜负”父母而长期压抑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其实我觉得这就是父母偷懒,可能是他们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事情本事是错的。还可能他们不愿意真正的引导孩子让他们从事情本身意识到这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是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我是为你好,你还不懂,就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要把事情简单化这个道理了,在工作生活中杵倔横丧的,认为所有人都要按照这个逻辑走,你不走就是你错了,我没必要改变。其实这也是没有还原事情本身,试想一下,所有人都按照一个逻辑走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这才是事情本事,那么最高效的方式可能还是我们小小的“迁就”一下,才能最快的达成我们的目标。
总之,关注你想要的,忽略不必要的。而且做到关注想要的,其实就不需要忽略不必要这个动作了,我们也就不用那么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