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人向另一人传递消息时,通常会有程度或可能性上的误差。
比如一个A认为某事六成可能是真的,当他告诉B时,B结合事情本身(而且大部分人都根本就没告诉B他关于该事件的可信程度,或者夸大了可信程度),以及A的可信度,可能把该事件定为八成。而别人告诉A时,可能就四成把握。
举个通俗的例子,你妈说月底谁谁结婚,要准备去吃酒,你是不是就完全信了,但可能人家就是给你妈个大致时间,或者根本就是开玩笑,或许你妈也知道是开玩笑,但就是逗逗你、催下婚,而你就傻乎乎地把事情尽快做完,把月底时间空出来,结果。。。
同理,当A对B说哪哪疼,如果B特别关心A,就必然紧张得不行,如果B觉得这个病没啥大不了,就会不以为意,说忍忍就过去了。所以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有多疼。
特别是爷爷奶奶及以上年纪的人,他们会下意识地以为懂得多的人说得大部分是对的(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们这点),于是经常把“抖音里都说过诶”“你看抖音里那个袁老师,他说。。。”等等挂在嘴边。其实人家也不是那么确定,但是总不可能说自己说的可能不对,或者根本就是开玩笑,比如985说的是有98.5%的人都考不上,211……。(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真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