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没有安排出行,就待在家里,偶尔去家附近逛逛,做一顿好吃的,就这样休闲度过了三天。
昨天晚上和对象做了蕨,吃得很开心。他很喜欢吃蕨,就着红酒糟一起炒,和我们那的蕨炒腊肉的吃法会有一些差异。
我们两的相处,我很喜欢找到志同道合的感觉,我们喜欢吃的东西是一样的,喜欢玩的也相似,这样我会觉得两个人走得更近。
但生活并非是自己编排的剧本,很多时候我喜欢吃的他不喜欢吃,他喜欢吃的我不喜欢吃,我就很难找到两个人开心吃东西的乐趣。我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和对象说了,他会觉得很正常,彼此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好,没必要去将就对方硬是找到彼此喜欢吃的,这样彼此都会很难受。
我觉得对象的想法很对,我为什么会一直想要志同道合的感觉?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求同存异呢?
我一直追寻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是和好朋友一起坐船去珠海游玩,特意去逛珠海海鲜市场,特意大老远买了很多海鲜,特意凌晨了还要做海鲜吃。我们能彼此玩得这么开心,是我们两都憧憬着这次旅行,我们俩都喜欢大海,我们俩都喜欢吃海鲜,恰巧两个人都很喜欢,不需要迁就对方而委屈自己的需求,还能一起结伴同行,这种快乐感是加倍的。
现在我结婚了,我也特别期待我的另一半在兴趣爱好能够有相同的,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不要去迁就对方,都能玩得很开心,我一直期待找到与对象更多的相同点。男女生的思维模式差异很大。
当我为找到彼此都喜欢的蕨这个共同点非常开心,并和对象分享:咱们俩这样一起都喜欢吃的,有个人陪你一起吃会不会更开心?对象回答说:还好,即使你不喜欢吃蕨,我也会吃得很开心。在我内心深处,我很喜欢吃虾,但对象并不是很喜欢吃,每次做了我觉得的人间美味,对象只是简单尝一下,我就没有另外一个爱吃虾的朋友一起吃得尽兴。
后面我慢慢意识到,我的惯性思维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对方,是我对别人的最大尊重和爱,因而我也满心期待对方的热情回应。
在这个思维认知里,我觉察到了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父母是朴实的农民,家里贫穷,我们拿不出好的东西来表达对别人的关怀感谢,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到别人。但我忽略了我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别人觉得好的东西。我也会因为别人不珍惜我最喜欢的东西,或者觉得我最喜欢的东西被搁置而难受。
类似的感觉:我曾经淘到了一块天然心形水晶石,虽然不贵重,我却很喜欢。当好朋友说有些喜欢,我就忍痛割爱送给了朋友,来证明我对朋友的感情,但发现朋友并不像我一样视若珍宝,当时就觉得很难受的。这里面我又觉察到自己的一个惯性思维:我习惯委屈自己,或者把最喜欢的东西给别人,去证明我对别人的感情;同时我也习惯要求对方一定要热情回馈我的感情,否则我会觉得很委屈很受伤。这里面更深层的原因:是来自骨子里的自卑感,我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在现在和对象的相处中,我开始理解了自己和对象想法的差异性,我也明白了自己的根源出在哪,接下来我需要给自己的亲密关系的一些实践指导建议。
1、继续践行: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你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给了对方,就一直期待你的用心会有同等的回应,这就是我一直没有觉察到自己对所做之事的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失望,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2、牢记一点:每个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真正学会接受差异性,接受别人与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不一样,这样才不会在事情与你预期不一样的时候无法理解接受。我经常会不理解人与人的差异性,而会去误解很多事情,不去直接沟通,最后疏远并形成隔阂。
和对象的相处,我经常会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他所做的事情,经常会自己生闷气,后面一沟通才发现是彼此的想法有差异,我自己的误解造成的,后续需要提醒自己思维方式的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