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经济阶段与历史回顾:
过去十几年里有两次经济过热,2004-2007与2009-2010,上一次过热造成的问题还没处理完。产能过剩没有出清,库存积压没有出清,债务问题没有解决。
07年增长速度14.3%,08年我们自己调整了一段,上海房价跌了50%。结果还没调整完金融危机来了,G20峰会大家一致同意要避免重蹈1929年的覆辙,开始宏观调控。美国量化宽松,中国四万亿,一起啪啪啪。一年就涨了六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两轮过热产生了大量的后遗症。
过热增长的后遗症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消除:一些过热产业的存货及过剩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清理。相关联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地方借贷。
钢铁08年第一次过热1/3过剩,11年第二轮六亿吨1/2过剩。其他国家过热砸机器(去产能)、倒牛奶(去库存),用一夜之间大批破产的办法,用硬着陆的办法来清理问题;我们用软着陆的办法。但软着陆也是着陆,也要有大量的调整,基本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包括房地产过剩。
一是中国政府在过热时候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的,就是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07年最后一根稻草是9月底出台了“国十条”抑制房地产市场。10年防过热4月份第一次采取住房限购政策。
二是中国采取了一些政策是外国运用不了的。长期来看要有长效机制,但危机时刻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的话,泡沫破掉的话不堪设想,那就不是房地产危机了,金融危机了,那中国就永远出局了。我们可能就十年二十年停止增长了。短期可能大家一片骂声,但这是对长期经济负责。
坏处就是问题拖得时间比较长一点,至今调整6年了。92年一次过热,当时海南几个地方房地产过热,经济过热。94年开始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当时去纱厂去砸纱锭,坏账占到了银行的50%。99年触底,3年在底部徘徊。直到03年恢复增长。3年过热8年调整。这次5年过热,要调整多少年还不知道,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底部徘徊的过程。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宏观经济主要是需求侧,三驾马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需求侧。这些都是短期问题;短期问题是马上出政策就要见效。短期调整需求达到供给的规模。
税收、收入保障是需求侧的长效机制。
供给侧主要是长期问题,涉及到增长理论,四大要素:劳动力、资本积累、制度改革、知识与技术,创新机制。具体比如国企改革、教育,房产税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些是供给侧的短期问题,就像一个人身上长了瘤子把它割了。
经济过热的时候谁都不想被淘汰,低谷时期来了,这个时候产业集中度要提高,就要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效率。
中国经济未来还会继续增长吗?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中国仍有可能再有20-30年的正常增长。
我国16年人均GDP只有8000美金;
工业化程度65%(欧美95%);
城市化程度52%(发达国家90%);
70%的人口为低收入阶层。
国民储蓄率50%(高),居民消费/GDP比重:35%
追赶指数CUI:我国人均GDP/美国=8000/54000=14.8%,如果指数高于55%,则通常认为成为了高收入国家。
能否实现发展的潜力,取决于:
体制改革;
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环节收入差距,反腐;
宏观经济长期稳定,过热导致银行全是坏账,还有人跑路。
发展教育,吸取国际的知识
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
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
减少污染,生态平衡。
产业发展趋势:
各行各业都有大的发展前途;
但都需要向中、高端发展;
都要面对环保的约束;
产业集中度都会提高;(兼并重组,规模效应)
都要应用新的技术,都要互联网(行业+互联网)。
一种做不好的企业就是不专注不专业天天想着转产的企业,把转型理解为转产。你怎么用好你积累起的长项把它做好做专,别天天看着别人好、跟着别人跑,市场的基本逻辑是专业化竞争,而专业需要长期的发展,你才能跟上技术的趋势,进而才能创新。
中国居民消费/GDP比重:35%,世界平均水平60%。储蓄太高,包括投资(企业、政府、买房),储蓄高可以解释中国经济的很多现象,我们手里有很多钱。年轻一代没那么节俭了吧,老的过去没挣到多少钱,现在退休的开始有钱了。
与城市化相关的需求还有巨大潜力;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娱乐消费;
与健康相关的消费总会不断增长;
对消费需求多样化、精细化、功能化、仪式化;
有钱的一代人开始退休,“退休消费”刚刚开始。
城市化:迁移的需求与侧供给改革
中国房地产市场两级分化,中心城市及周边小城市房价上涨,其他三四线卖不出去。
城市化阶段住房需求的长期性
城市化,迁移性需求。收入提高,改善性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