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因为我一句洗澡了,后来引发了父女两的小战争。饭爷要继续看猫和老鼠,爸爸说你不要说了,反正是看不成了。(因为电视已经被饭饭自己关掉,但她还想继续讨价还价)。爸爸的这句话引来饭爷的暴躁,随手打了爸爸的衣服。我瞬间大脑盖子打开,吼了她一下!
后来她进来洗澡,哭的很伤心,对我说“妈妈,今天是我错了,我不该这样对爸爸”。于是我们边洗澡边聊了一会关于伤害家人,家人会难过这个话题。也算是表面和解了,我知道其实对于一个五周岁的孩子来说,她内心仍然有不服气的地方,这个结还没有完全打开。
睡觉前,通过睡前故事,我又把话题转到这件事。通过故事人物,我提出其实故事里的小男孩不喜欢听家人对他说“不要”两个字……一旦他听到这两个字他就会愤怒甚至暴躁的反击别人……故事到了这,饭爷突然打断我和我交流起来“妈妈,我也是,有时候你总是说太多的不要不要了……”
见她打开话匣子,我便趁机给她解释(我是抱着她和她聊,情感连接不能断,我们是需要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决高下必须谁赢得这个话题或者局面)“那妈妈告诉你,比如爸爸说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可能你会误会爸爸在指责你,其实爸爸是太担心,担心你受伤;妈妈说不要吃饭的时候动来动去,是妈妈担心你吃饭不好好吃会不消化……包括爷爷奶奶,我们所有人都因为爱你,所以会产生一种担心,然后就会说“不要两个字””
饭爷“可是妈妈,有时候我自己知道,不需要你们说“不要””
我便伸出拳头,和她比大小“你看,现在这拳头是我们的大脑,你觉得,我们两谁的大脑更大?”
饭爷“妈妈的,不过我很快要和你一样大了”
我“很好,既然小孩子的大脑小一点,说明还不太成熟,还没有长大,很多事需要大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来教导,如果老师不教你1+1=2,那你觉得你会计算吗”
饭爷“我不会,我可能就会瞎说5+5=8不等于10”
我“那就对了,所以大人有时候会说“不要”,你会觉得是指责你还是担心你?”
饭爷“……”(沉默)
我“那我举个例子,“妹妹”生出来,你看她哭了,你很好心冲奶给她,可是烫到她了,她哇哇大哭,奶奶从隔壁跑过来,误会你了,大声说,你不要弄妹妹……你很委屈,那你觉得你要怎么说”
饭爷“奶奶,你不要狠我,我只是担心妹妹所以……”
我“宝贝,你提到了“不要”两个字,你觉得奶奶应该要生气吗”
饭爷“不能生气”
我“所以“不要”它是一个词语,有时候大家着急或者太过于担心,就会立马说出来,但它并不一定是个坏的词语,你认为呢”
饭爷“我知道了,我也会说不要两个字,我们不能听到这个就生气”
……
接下来是一段假设性“不要”词语的情景模拟练习。
最后我对她说“这个不要就像大卫不可以里面的不可以,妈妈以后尽量少说,妈妈换一种说法,比如你可以坐好吗或者是你觉得应该怎么坐来替代“不要”,妈妈今天知道你不喜欢妈妈说这个,那是妈妈需要改正。我们说过的,犯错误没关系,关键我们需要怎么样”
饭爷“需要改正,妈妈,我们一起改正”
我“好的,那今天对于爸爸这件事……”
饭爷“妈妈这个你洗澡和我聊了很多了,我知道了”
我“那我们继续讲故事”
……
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想要证明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当父母用否定词语(过于坚定的方式)时,一不小心会引来“权力之争”,要么孩子迫于家长的大人优势,暂时妥协,父母会得到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但很容易在青春期遇到一个难以管教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叛逆,那个时期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取决于身高体重可以跟父母抗衡),不必再顺从家长的意见。)要么,孩子会一味的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将来可能会影响他在社交中轻易否定自己的决定。
而保持和孩子的情感连接,恰当的告诉孩子不合适的行为会对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关系融洽的情况下及时纠正他们的行为,正是所谓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会说,这个没用,我试过了,可三天不到,又打回原形,那我无从辩解,因为确实是这样,可此时父母们要问自己,孩子的性格是一天就能培养的吗?我们从童年到成年是只花了一天时间吗?答案是,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从生理结构上长大,至于心理结构,我们可能甚至要花一辈子,才能悟出一些道理并真心地赞同它。所以教养孩子的过程是不停的会面临挑战,关键我们自己是否愿意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和不完美的自己。
生活不需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有权利不开心或者愤怒,但一定需要冷静之后去和彼此做一个和解,并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或许明天,饭爷又会给我“惊喜”,无论怎样,相爱相杀,便是我们每对亲子之间永恒不变的路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