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自己今天所学习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自己在过去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了效率和提升了考试成绩的案例故事,分析其中成功的基本原理便于持续坚持。
案例
我们学校是六至九年级。去年和今年是九年级接班,最大的感受是想培养学习习惯有点难,比较喜欢从六七年级接班。
从六七年级接班,除了上课,自己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给孩子们读书。
特别是13届学生。上下午上课前,自习课,只有自己有时间,就会到教室给孩子们读书。自己平常也愿意看点文字,像手机公众号,买点闲书,定点杂志,坚持订阅时间最长的是《读者》,个人感觉上面的文章还可以。看到好的文章,好的书,就会读给孩子们,和孩子们分享,也让他们随便聊聊。如果讲到某篇文章,如《童趣》,自己就会给孩子们读《浮生六记》中的精彩片段,或是讲给他们。
这里比较封闭,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的意识,所以无法要求孩子买书读。自己曾在班里问,家长给自己买过零食的举手,所有孩子都举手,家长给自己买过课外书的举手,每次都寥寥无几,甚至没有。
不过给孩子们读书也有好处。一旦大家共读一本书,人手一册,可能就会走非常正规的共读路子,也可能限制了一部分人。就这样随意的给孩子读书,大家都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更放松,也不是中规中矩的教育,孩子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孩子们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安静地做其它事情,他们喜欢的,自然愿意听,大家倒相处得非常舒服。
这些当时也没有什么可见的好处。给孩子读书,平时也不布置那么多语文作业,只跟着进度做和教材配套的语文基础训练。每星期两个晚自习,正好可以用来讲语文基础训练,两个晚自习,可以把一个星期学习的进度讲完。
这样读到八年级,就会吸引一些学生喜欢语文,有学生喜欢上读书,也会行动起来,自己买书或定杂志。
到九年级,再做基础训练时,就开始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文章写法,不同写法的妙处。上课时按中招考试复习。课下时间,依然读书。这样到中招考试,语文成绩也不差。
想想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理论,也许这样的语言学习,也符合三阶段理论吧?
这样的读书,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孩子高中接触到徐渭,还记得我们六年级讲郑板桥的《竹石》时,我们聊到郑板桥非常推崇徐渭,自称 “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画竹石横幅有“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印)。有学生谈朋友还会向朋友推荐我们初中时读得书。这都让自己倍感幸福。
感觉读书最大的好处不仅是提高成绩。读书的孩子会有一颗温润的灵魂。那时我们的教室在二楼最西边,南边还有一个小耳房。上课时,有人上楼从教室经过到小耳房,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声拐着弯拉着极长的声音咳嗽,然后是“呸--唉--”。每每听到这声音,孩子们都会心一笑。他们都知道上课时上下楼梯不发出声响影响别人。自己很为他们骄傲。这也是满满的幸福。
现在,从九年级接手,发现要影响孩子喜欢语文,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真的很难。
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到六到十二岁,是孩子勤奋期,这时,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期,不仅是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习惯,自我管理习惯等。如果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培养这些好习惯,可能就事倍功半了。这也许可以解释六七年级学生更容易由老师引导到读书的路子上,九年级的学生就有点困难了。
这次老师讲课,讲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而我们考试,一般考查到的有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这样看,自己给孩子们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言语智力,它刚好是考试会考察到的一种智力成分。看来以后还可以坚持这样做,确实对提高成绩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