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还原作者写作思路的过程,拿到一本书后章节繁多,字数更多,匆匆翻完目录只能大致了解全书的概况,至于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非得基本读完全书之后才能逐清晰明了起来。

拿到高能文案的书已经很久,一直想着找个大块的时间来一次就看完。今天趁着等儿子上课的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酣畅淋漓,相当痛快!
脑子渐渐形成了全书的思维导图,当然读者的思维导图和作者当初的写作思路必定是不一样的,作者通过排篇布局、遣词造句,斟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读,而读者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念,两者全部重合的可能性很低,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这本书第一章题目是“纬度:会拆解好文案,才能写出好文案”。作者想要在全书开篇就告诉读者要想写出好文案必须先会拆解好文案,仅看题目会以为作者要教我们如何拆解好文案,但细看之后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告诉我们评判好文案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文案有何特点,从生存环境、传播逻辑、受众形态、说服策略和营销模式等五方面分析了催生文案新特点的主客观环境,文案也要像有个性的人一样,要想让人记住,必定得有自己的个性才行。
那种猜不出是针对什么产品,万能的合格的文案,绝对不是好文案。当然,读者也不用徒然悲观,变化再多也有始终不变的内核,那些流传许多年,始终未被市场淘汰的文案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如果分析这些经典文案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它们否力量之源和核心标准无非就三点,即1.让对方认为与自己有关;2.使用强劲有力的字句;3.让对方心中产生疑问”。
到这里,作者就将她全书的基调奠定好了,明白了什么是好文案,接下来就要教我们怎么做才能写出好文案了,这些就构成了书中第二至十一章的内容。接下来再看就很清楚了,方法技巧心态一一涵盖,自己有哪方面的问题就去看相应章节即可,有的放矢,不偏不倚,这种阅读体验实在是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