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简书以后,我就每天告诫自己,一定要多读书,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现在差不多80多天了。总体的感觉就是:读书真好,有点飘的感觉了。
你可能会问我,这是读了多少书啊?就能如此感觉。呵呵,一本围城,几篇聊斋,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史记的第一篇。
不少了,我已经感不少了,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人来说,可以飘了。如果你建议我别飘,要学会沉淀。那我肯定不接受,因为实在沉不下去了,我本来就是最底部。所以只能飘。
读围城,读聊斋,我感觉很亲切。因为故事里的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故事里的人也是生活里的人。
我们很容易就能把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同我们自己或者周围的人联想到一起。故事里说要讲述的那些道理,我们也能很容易理解。
可是这史记读起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实话实说,这史记的第一章,我读了三天,才读懂一个大概。
我第一眼看下去,整个人就懵了。史记的第一章是五帝本纪,大概3000字左右,文言文。其中一百多个字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一多半的内容看不懂。不知道那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家中没有字典,只能去网上找翻译过来的白话文。可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感觉总是词不达意,很牵强,还是无法理解。无奈只得去挨着查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和它们的出处。
终于懵懵懂懂读了个大概,跟围城和聊斋不同,史记里的这些内容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基本上对不上号,我在里边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更不可能联想到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如此之大的差异,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要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凡事就怕研究,我还真发现了几点不同。
第一,作者写书的出发点就不同,围城和聊斋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比如我。史记那可是写给皇帝,写给统治阶级看的。
第二,作者的生活环境不同,蒲松龄和钱钟书都生活在最底层。司马迁则属于贵族了。
第三,作者的写作环境也不一样,蒲松龄和钱钟书相对来说属于自由写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司马迁就不一样了,那可是给皇帝打工啊,一不小心命根子没了。
当然了也有相同点,那就是作者们都在作品里或多或少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些比较我感觉,读书的时候,去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否则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
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在在民间水浒传要比儒家经典更有影响力,通过今天的思考我终于理解了。
儒家经典一开始主要是写给统治阶层看的,只不过后来被用来禁锢老百姓的思想。如果作者的出发点一开始就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肯定会换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水浒传就不一样了,水浒传本来就是写给老板姓看的,所以作者的写作手法就能让更多的人接受。
所以,孔子在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里边很受欢迎。但是在普通的老百姓中间,孔子没有李逵出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