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逛商场,在一家店看上几件衣服想试试,若在往常,店员会热情接待,但今天却不同。只见店员们都围着一对夫妻忙前忙后。听着他们的交谈,知道是从团场上来的。
今年的棉花大丰收,价格一年顶干两年的。因此棉农们的手上都有钱。忙了一年了,带着老婆孩子来消费。
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你也把河南普通话亮出来(我们这团场人的方言),让她们知道你也是地主婆,省得他们不待见我们。
朋友家也一样,今年老公包地种棉花挣了钱。订了辆20多万的车,定完老公就后悔了,说应该订辆40多万的车。订车时,我也跟着去了,车行与商场的热闹情形一样,到处充斥着说团场方言的“土豪”们。
此时我脑海中出现了老师曾经讲过的一堂课“不要因为赚到了钱就变成了傻X”。因为我看到很多人的消费并不是理性的。
他们的消费很多并不是真的需要,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攀比,为了面子。
比如买件皮草,你要搭裤子(裙子),要搭鞋子,要有时尚的发型,还要搭上合适的装容。即使这些硬件都有了,你还要有相应的气质,才能把皮草的雍容贵气穿出来。而一年三季都在地里忙前忙后的农民是没有时间研究这些的,真不如买个适合自己又保暖的派克穿穿。但大家见面了总会拉着对方的衣服品头论足问价格,仿佛价格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价。
又比如买车时,他们会说那谁谁谁都买了辆多少万的车,言下之意,我比他混的好,好歹不能买个次于他的吧。
我冷静地观察着这些土豪们的言行,如若不是在定投课堂,我的心理应该跟他们一样,甚至可能会比他们更狂傲。但因为学习学习再学习,让我能客观 分析他们的行为,理性对待自己的消费观。一旦有非不必要的消费冲动时,我就会提醒自己,不如拿去定投,不如买些好书。物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亡,而精神的东西却会使你更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