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代企业都有其“原罪”
这本书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第一代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犯有“原罪”,这个原罪作者并没有说得很明白,但读的人心中自有一本帐,在今天还能看到许多贪官因为跟企业有利益往来而下马,都属于是第一代企业中的原罪,或可以说在市场制度不断规范下,这样的“原罪”已经变成“现罪”。
作者说在企业私有转型过程中,”原罪”不可追究,“现罪”却不可放过。原罪是最初想急切完成转型的社会体制下,企业、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正像赵四小姐跟着张学良一年是小三,十年是情人,四十年就是千古传奇的爱情,可以说“原罪“催生了企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制度和政策不完善一切都还中摸着石头过桥的企业初阶发展阶段,企业不经过”原罪“,不在时间的沉淀下蜕变,是不可能发展壮大且发展到今天的,作者说,凡第一代企业都是在”原罪“中成长起来的。
二、第一代企业中家族企业更能平和稳定地发展
许多企业最开始是几个朋友一时兴起,或有共同的理想爱好变成合伙人一起创造企业,在最开始时期还可以同甘共苦,业务稳定,渐渐取得利润之后,慢慢内部会产生分歧,于是企业停滞不前,因为内部的消耗,企业不可能再向前发展,而最终因为合伙人散伙,又把企业打回到创业初始阶段,有的企业在这种消耗中慢慢消融。反而最初在家族中模式发展起来,因为维持了关系的稳定,有共同的向心力,反而从创业的初期坚持到了发展阶段。
冯仑说,民营企业有三个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家都有个转型,即由自然人转成商人,由商人变成领导者的艰难过程,民营问题最大问题是组织架构,一开始是全伙制,继而变成股份制,初创业阶段,私人家族成本低,协调性发了,挖完第一桶金,私人家族不行了,内部机制容易给人不公平的感觉,留不住人才也吸引不了高级人才,发展受到制约,这时候的创始人也要有观念的变化,即引进经理人或改变运营模式,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国有个统计,民营企业50年内的淘汰率很高,今年你还看到这个企业,明年或许就已经不在了。
三、大部分第一代企业目前还处在“修坟”阶段
冯仑举个例子,在中国最高雅的人,即使是北大的教授,如果关在监狱关五年没有吃肉,出来的第一件事也一定是先去找肉吃,而不是去找黑格尔的哲学书读,因为曾经太痛苦,所以一开始消费都是先吃肉,吃完肉喘口气,弄套好房子,谈个恋爱,再扩大消费,去旅游、健身,等这些都满足了,就该观宗耀祖,该给祖先修修坟了,再然后就是玩高雅的艺术,搞文化讲品格,最后才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做慈善。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都还在修坟的阶段,欧洲国家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才跨入做慈善时期,所以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私营企业的生长格局,定格在制度环境的空间中
冯仑举了牟其中的例子,牟其中是第一代企业家中最有影响力和的企业家,1995年2月的《福布斯》杂志将他列入1994年全球富豪的龙虎榜,位居中国内地富豪第四位。他堪为企业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第一人,而且逻辑上都可以成立,只是给我们的体制环境不匹配,比如,他想运作航母,把俄罗斯的航母运到中国来;比如说做卫星,发射卫星,卫星的价值在转发器可以用于商业目的,一个卫星上面可以带几十个用于出租的转发器;还比如把陕北沟沟坎坎炸平,高出来的地方填到低的地方,把陕北变成平原,就不会有水土流失,而变成江南了;还有就是在喜马拉雅山寨出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风吹过来,使山这边也变成江南。但由于他的创造力想象力跟体制环境脱节,对立的太多所以大部分都成功不了,卫星就有可能被别的国家利用作为侦查我国的手段,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任何商业计划,都有一个跟体制环境的配合问题。牟其中的想象如果放在今天都是大胆的行动,何况在那个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