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理想化,可能只是体制化

你的理想化,可能只是体制化

作者: 他山有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22:04 被阅读0次

    模糊记得读过的一篇短文,大概是一位台湾女作家,记录自己和儿子的一次对话,儿子当时还很小,顶多是个幼童(没有查到原文,细节出错的可能性八成会有)大意是这样的

    妈妈说:“你要好好吃饭”

    儿子说:“好好吃饭怎么样,不好好吃饭又怎么样?”

    妈妈说:“好好吃饭长大了去读书”

    儿子说:“读书怎样,不读书又怎样?”

     妈妈说:“读书之后好好工作”

    儿子说:“工作怎样,不工作又怎样?

     妈妈大概是又说“工作后娶个好媳妇儿”

    儿子说:“娶媳妇儿怎样?不娶又怎样?”

    对话诸如此类循环往复,妈妈忽然觉察到某种悲伤说:“不怎么样”

     幼小的,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好像迷上了这种句式,又说: “怎么样怎么样?不怎么样又怎么样?”

    (木头看了这篇文章,决定以后好好说话,不然就是大人总说小孩话了)

    我为你设计的最好的人生,怎么会是一张流水账?

     对于子女教育,父母心中都是有一副蓝图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一个参照物——“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还钢琴十级、英语八级、跆拳道蓝带、懂事礼貌、阳光开朗。

     一步一个台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活成样板戏。

    不过逆袭的野孩子也可以载入史册的,比如孙悟空,曾经占山为王,大闹天宫,是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的问题少年。 幸好师从名门,改邪归正,送佛送到西,孙猴也被封为“斗战胜佛”,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嘉奖,修成了正果。

     师徒如父子,唐僧和孙悟空不正是“师父”“徒儿”相称的吗? 那么为父者唐僧是如何把顽童泼猴打造得如此理想化了呢?

     在老版的连续剧里,就有师徒初次见面的剧情,两两相对

    唐僧慈父般的神情,孙悟空孩子般的喜悦。

     书中和电视剧中都有描写,师徒相见的当天晚上,唐长老见这猴子衣不蔽体,就给他缝了件虎皮裙,猴子高兴的在一旁手舞足蹈。

     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孩子感受到有家、有父母亲的温暖。

    这父母又是唐僧来当,这般修行的人物,对待任何人都是慈悲的,何况是对待自己的徒儿。自然那是极好的。

    唐僧的另一个教育方法大家也都知道,紧箍咒,不服就念。

    就这样,使用两手都要硬的方法,把一个昔日的反叛者怀柔招安。

     好汉不提当年勇,公然打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齐天大圣,

    当年天上所有的神加起来都打不过他,连蒙带骗的才把这猴坑到五指山下。

     现在,给他一个爹,一切搞定了。

     从此以后,这孩子每天都干正事,仕途也很平稳。

    如同父母爱孩子一样,唐僧是真心疼爱孙悟空的。

     如孩子爱父母一样,孙悟空真心敬爱唐僧的。

     当他被误解逐出师门时,他哭了;

     当师父向他道歉时,他又哭了。

     孙悟空不做战斗圣佛,有可能是“玉皇大帝”呢,至少也是个“花果山美猴王”,

    自由自在,前呼后拥。

    只不过齐天大圣和美猴王都是反体制的,大家都觉得那是个疯子自说自话,

    斗战圣佛是体制中的,大家都认可的,就很安全。

     唐僧不会注意到这种理想化是一种体制化,他自己被体制化的很彻底。

     当然了,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木头经常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俩彼此相爱,也是为民除害。

     精神分析学派宗师佛洛依德, 在人格理论中谈到:

    “超我”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了道德、规则。 儿童内化了他所认同的权威人物对他的期待,

    这个权威人物一般是父母、老师,把他人对自己的理想,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这种内化更准确的表达,不是道德化,而是理想化。

     因为显而易见,父母和父母是不同的,他们未必持有完全相同的道德标准。

    孙悟空正在唐僧的长期影响下,发展出强大的超我,立地成佛。

     佛洛依德阐述了这种情形,在亲子关系中存在这种互动。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这种互动,提出了一个观点,他提倡,

    父母对儿童倾注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所谓无条件,就是我始终关注你,无论你做的好或者做的坏,我不做评价,因为我知道,好或者坏,是我自己的标准。

    到了具体的生活中, 比如:成绩好或者坏,我的关注我的爱没有差别。

    比如:所谓沟通,不是做一个开放的姿态,长长的铺垫,为了最后那一句你要好好学习,你能够接受得了

    如果父母一直在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孩子怎么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 不是使孩子成为父母喜欢的那个人,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这里有一个困局,父母们难免心存疑虑。

     小的疑问比如:孩子只喜欢吃肉,不吃青菜和水果,不利于健康,父母真的就不评价,让做做一个只吃肉的人,影响健康啊?

    大的疑问比如:孩子只喜欢打游戏,不喜欢学习,孩子早恋,孩子不工作,说不下去了,为人父母只是坐而论道,怎么坐得住呢?”

    罗杰斯对此的解答是:“把一个孩子放在社会上,不去干预他,他会自动的选择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正路,而不会走上斜路。”

    这像是贯穿一生的性善论。 父母亲如果还是放不下心来,

    还有一个办法——做好你自己

    你本人热爱运动,孩子会网络成瘾?

    你的家庭书香满屋,孩子会目不识丁?

     反之,你原地卧倒,期望孩子日行千里。

     师范的意思也正是如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你懂的知识多你是“师”,你做出了榜样你是“范”。

     再次观摩唐僧和孙悟空的经典案例,横看成岭侧成峰,会有很多启发,是吗?

     良好的亲子互动拢共分为两步,对内做好自己,对外搞好关系

     有人说,做父母就是一场修行,为了一个好孩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关系正是彼此成为最好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理想化,可能只是体制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uh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