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下的人生箴言
——读黄瑞云的《溪流集》
范国强
若干年前,在中国湖南农村的一间很普通的瓦房的屋檐下面,藏着一个小小的抄本,宽五厘米,高八厘米。上面疾风急雨,灼日严霜,而那厚不过一厘米的瓦片却神奇地保护了它的生命。终于有一天它被取了出来,与它的主人劫后重逢,它尘满面,而他已鬓如霜。又过了若干年后,这小小的抄本又增添了一些内容并终于得以面世。这就是此时正搁在我床头已被我翻过不知多少遍的黄瑞云教授的《溪流集》。
我不能不感慨万端,尽管这只是一本薄薄的文集,但我却分明感到是那么的厚重。不仅仅是书的作者特地将这本书寄给我的那份浓厚的情意,更在于这书中所闪射的哲理真知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我不能理解,像这样理与情俱佳的作品却何以不为那个年代所容纳?尽管作者当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通观全书,充满着的却仍然是积极昂进的人生态度,是讴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是沙海砾珠般的人生箴言。
《溪流集》全书都由言简意赅的短语组成,这些短语都是作者在那个年代所迸发的思想火花。据作者自己所言,这些短语与他的寓言一样,都是他在平时偶有所得便随手记下的,他将之比喻为溪流也比喻为小草。然而我们却不能不信服地承认,尽管经过了几十年岁月潮水的冲刷,这溪流仍然在唱着欢快的歌,这小草仍然是那样郁郁葱葱。
积极昂进无疑是这本书的主旋律,我们不难从这本书中随便就可以找到作者不少自励的短语:
“热爱生活,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不会沮丧。”
“征途上当你感到困苦的时候,唯一可取的办法就是坚持前进。”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对待生活的强者。”……
作者始终以进取的心态对待人生,在他的这本集子中,他是这样充满诗意地写到攀登的:
“有志于努力攀登高峰的人,即使他未能到达峰顶,也可能到达旁人未能到达的高度。”
“望着山顶,看到山顶挨着了天。走上山顶,天还是那么高。”
“距离峰顶三步与登上峰顶有什么差别?距离峰顶三步,只看到山的一边;越过这三步,就会看到山峰的四周。”
“攀登高峰,固然要不畏艰辛,也还需耐得寂寞。”
“远山,引诱人前往攀登,也许那儿并没有什么奇迹,但它会为攀登者提供一个空阔的世界。”
“漫游在逶迤的山路上,我不愿停步,总想前边有着更美的境界。”
“在人生攀登的山上,只有不同的高度,没有终极的顶峰。”
“人们永远达不到‘美’的峰顶,但人们总还是奋力向那儿攀登,如此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创造。”
“要在群峰中争一席之地,不要在土丘上夸耀自己的高度。”
“比群山高出一点,就会看到更多的山峰。”
“高峰不怕孤立在白云之外。”
“登上峰顶的收获,在于得到山下所无法开展的广阔的视野。”……
了解作者的人都知道,作者在他所致力的学术领域和文学园地都早已经是“弟子三千”和“著作等身”,在我们的国度也是知名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寂寞的骆驼》说到过他的情况,他所取得的成就令许多人只能终生望其项背。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何等的不易,其中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都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他的动力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从以上的短语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有种不断攀登高峰的思想在作支撑。这高峰不仅包含学术及文学成就的高峰,也包含人生境界的高峰。
作者热爱生活,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情绪倾向都灌注在了他的这本书中。尽管他写这本书时尚身处逆境,但他仍然以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的眼光努力去发现并讴歌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东西。苍茫的大地,浩瀚的大海,绵绵的春雨,汨汨的小溪,壮观的瀑布,晶莹的露珠,鲜艳的花草,啼血的杜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是那么的生动有情。连一根枕木,一只路灯,一块磨刀石,一台压路机,一眼深潭,一个小岛,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他也从中发掘出了积极的意义。相反,对于那些生活中存在着的假恶丑现象,他也借喻于一些人们厌恶的恶狗、游尘、乌鸦之类的载体予以贬斥。这方面的短语又有点类似于微型寓言了。尤其是他关于人与神的许多短语既深刻又隽永,读起来很有点意思:
“人创造神,是希望从他那儿得到宽慰,神却尽情地愚弄他们。”
“上帝拆毁了交通天地的阶梯,使芸芸众生无法上窥天界,结果把自己变成了天宫的囚徒。”
“人用泥土塑造出神像,然后匍匐在它的脚下向它膜拜。”
“神看到人类的智慧和才能,都很恐惧,生怕将来会失去控制。狡猾的上帝却笑了。‘不用担心,’他说到,‘当我把才能和智慧赋予他们的时候,同时也注进了一种本能,叫他们相互残杀。”
“上帝是人类悲剧的象征:他用洪水淹没了世界,从方舟上留下来的孑遗却仍然向他膜拜。”
“天堂里的神同地狱里的鬼一样参差不齐。”……
进而,他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是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否认任何的神。”
不能否认,作者的不少短语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许多短语很容易被人授之以柄,扣上“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帽子,这也正是作者当时之所以遭受厄运和这本集子不得以藏身瓦片下的原因。但是,诬蔑和陷害并不能减弱这些短语里所蕴含着的真理的光辉。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读到它时不能不再次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正义’常感到羞耻,因为任何恶行都打着它的旗号。”
“小丑使舞台更加热闹。”
“总是牛虻欺负牛,牛从不欺负牛虻。”
“权力的野马如果失去控制,就必然陷入罪恶的深渊。”
“明岛给人以喜悦,暗礁却使人感到恐怖。”
“敌人给予的教育,有时比朋友还多。”…………
深邃的哲理可以说是作者这本书的灵魂。作者运用他渊博的学识和人生的经验,在微言中贯以大义,在借喻中寓以哲理,启迪读者去认识社会,体会人生。即使对同一件事物,他也从中挖掘出了多重哲理,如对水罐:
“水罐对井非常崇拜,但它决不希望掉在井里。”
“水罐的价值在于它打过多少水,至于它终于打破了并无损于它的成就,因为那是它必然的命运。”
对沙漠:
“沙漠是能够沉默的,有时候她也因难耐自己的渴望而卷起沙涛万顷。”
“风沙不断地荡灭旅行者的足迹,沙漠里的足迹却从来没有断过。”
…………
我不敢说我是作者的知音,但他在书中的许多短语却实实在在也是我的心声,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结合我自身的人生体验,我觉得这些短语仿佛说的就是我自己:
“人生最值得回味的,不是平静的享受,而恰恰是艰苦的奋斗。”
“对每一天都要像生命开始第一天那样兴奋,也要像生命最后一天那样万分珍惜。”
“世间的道路错综交织,无限悠长,每个人走他各自短短的一段。”
“谁都知道,沿着长江上溯,一定可以到达她的源头;但,溯到源头的人是非常少的。”
“思想的征途,较之用脚走的道路更加没有穷尽。”
“人生应该像太阳那样,当升起的时候满怀信心,到西落的时刻感到充实。”
“远望辉煌的目标,并且怀着信念向那儿前进的时候,最感到人生的幸福。”
诗人白桦曾经写过一首《情思》,开篇就这样叹到:
“历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为爱而生,
为爱而一世凄凉。
他们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爱,
爱,就够了,就如愿以偿。”
《溪流集》的作者我想正是“为爱而生”,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人生的爱,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才促使他多有建树成果迭出,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才鞭策他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尽管他早年曾“经历过不幸的折腾”,但所幸他并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哲人一样“为爱而一世凄凉”。在他的下半生,他受到了社会应有的尊重,他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他在《溪流集》的后记中曾这样写到:“童年时候在乡下,夜间听山里的小溪,叮咚叮咚地响着。我总觉得那里面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我在为他的《溪流集》感到欣喜之余,也衷心地祝愿他的思想的“溪流”永不枯竭,不断给我们送来叮咚叮咚的响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