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规律:啥时候该少学点?啥时候该多学点?

规律:啥时候该少学点?啥时候该多学点?

作者: 易仁永澄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08:49 被阅读170次
    本文尝试着站在系统思维的视角,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1

    有个小伙伴病了,本来他好好的,我们总是玩在一起。因为他去学了两门课:内在自我探索、觉知式情绪管理。回来之后,他突然发现有太多太多自己之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然后因为太焦虑,又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力量,于是,他只能停下来休养自己。

    有个老师讲课的时候,希望把自己会的所有东西都讲了,于是旁征博引、各种细节输出,很正常地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和反馈,于是,一节45分钟的课程,主题内容竟然没有任何推进。

    看到一个大神,每天竟然可以读完一本书,并且,不仅能读完,他拿起来就用、立刻创造价值。可是自己却做不到这一点,如果天天都去读本书,自己感觉会焦虑地崩溃掉。

    这么多情况,是否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可以解释呢?做为一个学习者、教师、阅读者……,究竟在什么时候可以做多,什么时候可以做少呢

    这个问题用一个极简的框架图就可以解决:


    2

    系统思维真是一个高效的思考工具,我们来试试看:

    话术1:当你觉得自己不好了、有问题了、内部冲突了,你觉得是哪里出问题了?注意对照着上图来看这个话术,所谓的“不好、有问题、冲突”,是系统的“输出端/Output”出了问题。

    话术2:如果系统的输出端出问题了,原因是什么呢?你看,只有“系统 System”可以产生“Output”,如果输出有问题,原因一定是“系统”出了问题。

    话术3:如果系统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呢?这里需要一个知识:系统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考虑的是: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考虑的是:元素、关系/结构和功能。对照着图片可以看到,如果系统出问题,原因只有一个:系统内的“元素”之间产生了冲突

    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可以找到自己的各种不爽背后的原因,来细致地分析一下。

    3

    去年,一个哥们没有动力,让我帮他处理一下,我探索完基本信息之后发现,他坚信两个观点:“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淡泊名利”、“你的变现能力才能体现你的真实价值”,但是,这两个观点之间在冲突,他的能量都用来内耗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今年年初和一个小企业主聊天中。他不太敢设定下一年的目标,我问了他半天,他认为:“一个企业只有持续增长才能抹去各种问题”、同时认为“自己企业的员工素质没有办法支持企业的快速成长”,所以,他定下的各种目标,自己都不相信能达成,抑郁无比。

    上面两个“系统的元素”相互悖论的例子里,只有两个元素在冲突,就已经足够让一个人的能量内耗掉,如果有多个元素彼此拉扯,那当事人得多难过啊。

    这里必须要谈一个词:自洽。所谓的自洽,就是在自己当下的水平内,没有发现逻辑矛盾,根据逻辑推演,可以证明自己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自洽是有范围的,这是由每个人的经历、积累、视野、知识等共同决定的。有的人可以自洽很大的范围(比如掌握了高阶概念、模型的人),他们可能距离真实更加接近;而有的人的体系只能解释某几个实例,通用性极差,他们表现出的理解力就会非常差。

    但是,不管你的自洽范围有多大,自洽一定是有边界的。这是来自于哥德尔第二定律的推论,李善友老师经常会讲:“任何的自洽一定是有边界的”。这个规律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当你输入了超出自洽边界的信息进入系统时,一定会产生问题;如果解决了问题的话,你的自洽范围会变得更大

    比如说和小企业主聊天的例子中,他的两个元素是无法自洽的,必须要经历冲突,获得一个更高维的知识:“企业团队的选择,必须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再是情感共同体”,当有了这个理念之后,另外两个理念才可以被统筹到一起,从冲突转变成合力。

    4

    当你发现悖论的时候,一定就是不自洽了;当你一直处于自洽的时候,也就说明你的发展受限了。正如上文的重要结论所说的:不要担心输入错了内容,要坦然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并且用更高的维度将其自洽,以带来自己的持续成长。

    这个逻辑也可以从三层系统(见《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的视角得以验证:


    很多事情都是对的,但是放一起就会冲突,就是因为无法自洽。比如说“听过很多道理但是过不好这一生”、“明明对你好,多说点反而成错了”、“引入了一个物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等。

    在教练技术中,我们经常会这样认为:“如果你遇到了问题,那就是信念体系出了问题”,也就是相信了不自洽的东西。就好像,我接了某个期待成为知识型IP的小伙伴的问题:“我要如何在3个月里把自己的月薪从5K变到5万?”我不会回复他关于如何做的问题,而是先问一句:“你的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弄清楚信息输入来源,就可以看看这个输入是否匹配系统了,如果匹配系统还有可能实现,反之,“想都别想”反而是个更好的策略。

    5

    说到这里,还没有说我们的主题呢:啥时候该学少点?啥时候该学多点?

    如果能够理解了“自洽”的概念,你就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要知道,“多少”是价值判断,必须有个比较对象才能进行比对,而这个比较对象是和自己,毕竟和别人比没有意义。

    那么,和自己进行比较的时候,多/少的参照物是什么呢,答案是:已经自洽的体系的大小


    用图片可以看的更清楚,如果蓝色的部分是自己已经自洽的体系,如果一个S1加入的话,为了融合两者,可能要花费巨大的气力;而来个S2,可能不费力气就搞定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可以得到3条很重要的推论:

    • 做事情/学东西,多和少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而是能否快速将原来不自洽的体系打通到一起,因此,如何打通不同体系的方法才更显得重要(比如说理解力);
    • 努力让自己的思维拥有更多层次,当某一个平面内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想办法提升到更高维度去解决;
    • 从小开始做起,先尝试着让自己有一块根据地,然后慢慢扩大自己的范围。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个道理真是直击内心,老子的意思就是:你要想着做大事,但是具体做的事情,要从小处开始

    回答开篇的问题:当你越是能够自洽地理解这个世界、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力去囊括更大的新世界时,越是能够同时多学多做

    6

    总结一下本文的要点:

    • 如何用系统思维来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
    • 自洽的解释体系的重要性;
    • 个人问题发生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信念体系冲突;
    • 有问题不可怕,通过实践把悖论转化成自洽,成长就来了;
    • 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看似这篇文章很空、很虚,不知所云,但是,如果你真正期待的持续高效能成长,你要拥有不同维度的视角,获得一种一劳永逸的解释、解决方案。所以,希望你能够以自己的实例进行嵌套,加深对使用系统思维进行问题解决的理解和实践,希望不再有问题能够挡得住你。


    最近,我获得了巨大的突破,我终于可以把反思的方法有效地讲解出来了,并且可以确保对方可以听得明白、可以实践、快速上手、假设库可立刻积累等等,自己都觉得很厉害!这两天忙完后,可以找几个新的小伙伴试试看,如果搞定了,就变成独立的活动发布出来。



    (题图来自:猴菇旅行历险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规律:啥时候该少学点?啥时候该多学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xt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