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韩寒的小说里写过这么一个片段,年少时读到至今记忆犹新。
大概是一个女孩子非常漂亮,校花级别,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校里开始疯传这样的说法,说她很放荡,得了盆腔炎,书中说是一种就流产多了就会得的妇科炎症。
在校园里散播开了之后,大批的追求者,不管是高富帅还是屌丝,对她态度都180度大转变,大家都刻意与她保持距离。她也从此承受了数不清的侮辱和难捱的目光。而另一边,校花形象与人设的崩塌,让大家纷纷摇头,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感叹世道。
但多年之后,一个当年也喜欢她却一直不够勇敢的男生娶了她。让主人公和兄弟们都很震惊。问,你怎么会娶了她?她不是......那个男生腼腆地笑了,回答了一句,我们结婚的时候,她还是处女。
故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轮廓,当时我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a-ha!” moment)的感觉,也开始纠正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当时回想自己的现实生活,相信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个很好看的女生,全年级乃至全校都会有所耳闻,却总会有她放荡不检点的传闻,是真是假,不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还是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包括我自己。
更可笑的是,在人云亦云中,这似乎便成为了事实,如果有人提出疑问,别人会以完全知情人的角度来劝你别傻,如果要为舆论当事人撑腰,别人会报以那种目光看你。
而在大多数人的判断里,证明她是人们说的那样要比证明她清白简单的多,只要她未来做一些很正常的事,哪怕是换了一个男朋友,这便可以是真的。
至于这样的舆论暴力会给当事人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不知道。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大致是文中人们都说陈清扬是破鞋,她不服。假如她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她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
以貌取人,人云亦云,虚无的偏见和自嗨的意淫,这就是愚蠢。
有时候怪这个世界常常颠倒黑白,抹杀公平,藏匿真相,无法加罪于部分泯灭良知的贪腐弄权者、醉心营销的媒体、利益至上的公关,他们只是很聪明,利用了大部分网民的无知和生活垃圾情绪罢了。
只需抛出一句论断,稍加一些无关痛痒的“证据”,就可以分分钟让每天盯着屏幕的某些网民高潮,在一秒里点赞,两秒里转发,三秒里刷下一条。不管看懂没有,总之脏话先出口。过脑子,是真的不存在。
而少数追求真理真相之人,重视逻辑道理之辈,想掰扯掰扯,却敌不过成片的无脑嘲讽与脏话。脑残基数之大,谣言与舆论如洪水猛兽,也许这就是那些知识分子常感叹的:这个国家永远不会开化。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能记住看过的书的内容实属不多,有些片段会深刻些罢了。但这个片段,对我一生有深远的意义,从那时开始,我开始不断改变和进步自己看待人与事物的方式。
不轻易评价,不过分评价。
如看待人,我第一次认识一个人,但他哪里似乎不太礼貌,我心里会咯噔一下,当下会有一点不快,但完全不会放进心里,成为根深蒂固的第一印象。谁都有脾气,谁都有人生起落,状态好坏,每一件事都会有偶然性,不是触及到原则的矛盾不会在意,还是觉得应该日久见人心。
反过来,第一次接触让我觉得他很有礼貌,也不会觉得这人应该不错,只会当下觉得挺开心,有些教养,在心里留些印象,但无法让我产生立刻的评价。
看待事则是随心所欲,网络如此发达,常常的娱乐热点都可以让某浪瘫痪,感兴趣的稍加了解,不感兴趣的管它呢,没必要非凑一脚。
娱乐泛滥、社会浮躁、网络暴力,可能都可以归因于民智未开。
反思自己,进步自己,重拾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往小了说,是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个巨婴;往大了说,是如今民族复习崛起,每个人民应当担起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新生代的青少年。
纵观历史长河的推演,只有改变才有可能带来文明的伟大进步。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如今的我,虽看不惯,也常常愤愤不平,但不再那么狂躁,因为我知道,这是常态,一切都急不来。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其做一个只会对每一隅黑暗都可以破口大骂的愤青,不如做一个专注于自身的有为青年。
放眼个人,二十岁正是我的大好时光,切不可碌碌无为而虚度光阴;至于国家,说不在乎是假的,说忧心忡忡又很矫情,放平常心吧。
我知道她现在不够好,但我就是很爱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