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心学》下学而上达,无非还是致良知而已

《阳明心学》下学而上达,无非还是致良知而已

作者: 玩心帮 | 来源:发表于2022-07-20 07:52 被阅读0次

    每日一悟(16)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陆澄向王阳明先生请教“上达”的功夫。下学而上达是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后世的儒者教人时,只要遇到精微难懂的地方,就说这是上达的功夫,先不用探究,暂且先说下学。王阳明说着是将下学和上达一分为二了。

    可见下学和上达其实是一体两面的,既然本就是一体,悟了上达,自然知晓下达。所以感觉开悟的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什么事都能找到背后的理,于是任何问题都能处理好。

    而普通人则需要通过处理日常事务,在事上致良知,这是下学。通过下学,逐渐体悟上达。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最好的下学功夫,这也是阳明心学为何如此受人认可的原因,有着实用功的地方。

    然后王阳明接着说:凡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口中能讲的,心中能想的,都是下学;眼睛不能看的,耳朵不能听的,口中不能讲的,心中不能想的,就是上达。

    这对应了《道德经》中讲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讲明白,可以讲明白的道,都是不真正的“道”。

    比如,栽培一棵树,灌溉是下学,树木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人怎能在上达方面加以干预呢?因此,只要是可以下功夫的地方,或者可以用语言说明白的,都是下学。而上达则包含在下学里。

    即使圣人之说,虽精细入微,也都为下学。学者只需从下学上用功,自然可以上达,不必另寻求得上达的途径。

    《中庸》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说明道就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曾离去,可以离开的都不是真正的道。所以“道”就在日常生活中的“下学”里。

    所以日常生活中感觉自己突然懂得了一个道理,好像明白了道,其实离道还远的很,真正悟道的人,也无法用语言传递清楚,只能用一些方便法门。如果你没到那个层次,圣人都不愿意多说,所以孔子说“我欲无言”。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诵读先王的《诗》、《书》,不如听到他们说的话;听到他们的说话,不如得到他们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得到他们这么说的原因,不如称说他们不能说出口的东西。因此,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体会先圣们说的“道”,是一种“上达”的功夫,这种体会——“上达”的功夫,就是“圣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下学而上达,无非还是致良知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ak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