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触了一个地产商,前段时间过来考察,从工厂到项目到公司,问了很多问题,从他们悠闲的状态感觉他们公司明显没有忙碌的状态,他们的标书里的项目有约七套样板间,一个售楼处还有三个公区,从此处看体量不小,但从甲方的状态中感受不到一点项目的压力。
问我们跟工厂的沟通细节,明显表现出不专业;
提供过来的项目资料没有营销定位,说是等定标后再确定定位,那么现在做这个方案意义何在呢,定位都不准确,做了可不就是后面要重新改,那么此次投标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也体现了不专业;
等快到投标时间的时候再把他们之前的项目案例发过来,美其名曰方向不要错,看照片都是十年前的风格,提出异议后,说是老板喜欢的,如果根据老板的爱好而不是市场,那么销售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除非可以拿到特别好的地);
查其公司的基本情况,发现有五十多起诉讼,且多为经济欠款类纠纷;
了解了同行业内的口碑,发现朋友的公司跟他们合作的结果两年了只拿到一半的钱,连成本还不够。
综上,虽然我们投标资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还是决定放弃,因为这可能是个坑。
两点经验:一方面不太熟悉的公司,需要提前做背景调查;另一方面,及时止损非常必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