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碎钻就是不值钱的”而火遍全网的张雨绮,不久前在一个采访中再爆金句。
她被问到:“你买多贵的东西时,会告诉自己需要理智?”
她说,卡里有钱的话,没有什么东西是需要理智的,但如果卡里钱不够的话,时时刻刻都需要理智。
人间真实。就像有句话说的:“世界上令人幸福的事之一,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用担心钱包里的钱够不够。”
我们常常说“车厘子自由”“奶茶自由”之类的各种自由,其实也都是在判断,目前的自己是否有能力没有负担地随时花钱购买这些商品。
而这一切也都终归指向“财务自由”这一件事。要实现自由,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5个概念。
01
财务自由
想要财务自由,就得先明白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指的是,如果不想通过工作获得主动收入,被动收入也能够覆盖个人生活开销。
靠主动的工作换来的收入,是主动收入,例如打工;被动收入指的是,不必主动工作,就能获得的收入,例如利息。
比如说,有一个人每个月的生活成本是5000元,被动收入(例如房租、版税、利息等)是6000元,那么,这个人可以说就处于财务自由状态。
也就是说,财务自由并不在于,一定要赚多少钱,而是相对富余。
如果收入1亿,看似很多,但开销1.2亿,那也不是财务自由。
并且财务自由并不等于不工作。
它一个重要涵义在于,不会被生存所绑架,不会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准确地说,降低这种被迫的概率,而是可以主动选择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财务自由只是经济上比较健康、理想的一种状态,但如果想要过得幸福,还需要过得有工作意义和生活意义。
认知到财务自由并非不工作,我们就会以长远的眼光,做生涯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转换路径,最终切换到相对满意的职业。
如此一来,就不会像一些一夜暴富的人,例如中了彩票大奖,就完全放弃工作,纵情享乐,最后导致亲密关系破裂,工作和生活质量比此前更差。
02
目标
想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感。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目标感对人生的影响”。
25年后,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结果是这样的:
第一类人:27%的人,没有目标。
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第二类人:60%的人,目标模糊。
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第三类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他们的短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管。
第四类人: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这帮人意志力超级坚定,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
25年前,一些人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被动地让生活推动自己前进。
03
单点极致
单点极致,就是选择并聚焦到一点,把事情做到极致。
想必大家都体验过理发店里繁琐的理发流程,漫长的等待时间,令人生厌的各种推销。
日本快剪理发店QBHouse创始人小西国义,也因此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并付诸了行动。
他认为,传统的理发,有大量不需要的服务,以及浪费的时间,最后还要收取不低的费用。而他本人想要的,只是快点剪短头发。
于是,QBHouse由此诞生,只做剪发,每次只需10分钟,并且价格低廉。染烫、按摩等其它服务都不做,自然也没有推销。
并且为了能在10分钟内剪完头发,QBHouse做了大量研究。
比如说,开发了一套不同于传统美发店的剪发组合柜。
比如说,发明专用吸碎发的设备,剪完免洗。
比如说,用店门外的灯号颜色,来显示店内是否有空位。
诸如此类的创新,让QBHouse在快速剪短发这个服务上,做到了极致;不仅成为了日本最成功的连锁理发店,还拓展到了海外。
这就是单点极致的力量。
很多人,尤其是不少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觉得这也可以做,那也可以做;同时很容易避重就轻,做了一阵子,看不到什么成效,马上又会换一个来做。
这样的做法,看似很灵活,显示出一个人的思维弹性,不被沉没成本所束缚。但同样,也可能让我们掉入陷阱。
正如陈天桥所说:“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偏执狂,他们如果看准了一件事,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轻易改变方向,直到有所收获。”
这并不是说,死守一个单点,不知变通。而是无论坚持,还是放弃,需要有对应的决策原则,而不是随性而为。
04
理财
理财,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为了实现或者逼近我们理想的生活,甚至是财务自由,我们需要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
例如,如果你想在工作10年后买房,那么,10年后你至少要攒够首付的钱,例如是100万。其中,10年存款100万,就是一个财务目标。
类似的,买车、出境旅游等其它消费,每一种消费,尤其是大额消费,都可以转化为一个个的财务目标。
只需要简单想象一下,我们就知道,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都有赖于完成相应的财务目标,否则无法实现。
如果不去思考如何理财这一议题,随意支配财富,例如简单存活期,或者简单存余额宝,就可能很慢才能实现财务目标,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
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如果对于金融了解很少,不懂理财的常识,就很难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05
心理账户
除了银行账户这种实际的、经济学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虚拟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心理账户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进行收支管理,这也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我们追求财务自由,希望资源增值;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合理消费,花得开心,获取快乐幸福。
没有梳理过自己的心理账户分类,纯粹按习惯或者是凭当时的喜好消费,就很容易出现不合理消费。
心理账户管理的原则是:分类管理,独立核算,平衡发展,除特殊情况外,互不挪用。
每得到一笔收入,则根据当下适宜的分配原则,分配到对应账户中。
例如,每个月月薪5000元,按如下比例划入各个心理账户:
①生活必需账户:3000元。
②生活应急账户:500元。
③学习投资账户:500元。
④生活享受账户:500元。
⑤社交往来账户:500元。
这里的关键点,至少有两个:
一是分类管理,平衡发展。
没有梳理过心理账户的人,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该花的钱不花,不该花的钱乱花。
比如说,平时不做应急准备,一旦有紧急事件,例如家人生病,手中拿不出应急的1-2万现金。
比如说,生活享受账户消费没有控制,学习投资账户没有专设,导致娱乐休闲消费过多,学习投资却很少。
比如说,社交往来账户没有专设,没有有意识地扩大交际圈,几年之后,朋友圈依然狭窄,容易陷入隧道视野。
其实,只要简单梳理一下心理账户,然后挑一款记账App,做好收支登记;记录几个月后,简单做个分析,我们就不难知道问题出在何处,要如何改进。
二是每个账户独立核算。
每个心理账户的具体管理原则,不尽相同。
比如说,生活应急账户。每个月强制储蓄200元,一年就有2400元。平时都是储蓄,只有应急时才能使用。
也有人会说刚工作不久,一个月薪水不多,都是月月光,甚至还信用卡透支,怎么能够做得到?
心理账户分类管理,与钱多钱少没有关系。每类心理账户,都有各自的比例,只是收入少的时候,每个账户的绝对数值,低一些而已。
例如,生活应急账户,一开始每个月可以只存50元,后续再增加,但有存比没存好。事实上,只要开始做分类管理,我们有条件保障这50元。因为其它心理账户,每月压缩50元的开支,对于多数人而言,仍然有空间。
越早正向运用心理账户,学习资源统筹,越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结构,从而加速资源增值。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话题:如何看待35岁提前退休的人?
高赞回复:“提前退休会赚少很多钱,但是就当用这个钱去买自己未曾老去的时光。”
这就是“FIRE一族”的生活方式。
别人等Fire,他们自己Fire自己,到了35岁就自我放飞,因为早就做好了养老和财务规划。
这样的人以此为目标并且一步步达成,同样也是达到了自由。
因此,“财务自由”四个字,财务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
我们要明白它的本质,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而是能让我们有自主的选择权,能够不受钱束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