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用了多长时间才改掉了“只有……才……”和“只要……就……”这个思维的限制。
只有我拿到了某物我才能开始某事,只要我拿到了某物我就可以开始某事,这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之一。
小时候,我们就偏向于认为只要我们学习好、可爱乖巧,老师父母就会喜欢我们,给我们小红花。再长大一点,我们就腼腆害羞的认为只要自己足够漂亮、足够有才,自己喜欢的男生就会喜欢自己。到了大学,成年了,我们依然偏向于相信考过四六级,当过主席会长就能保障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一路就跟着这个定理走上来,并努力做到迎合这一定理,在这一定律的指导下争取做到优秀和成功。但从来没过,自己为什么要如此相信这一定理,“只有……才……”“只要……就……”这一定理就如此正确和可取吗?好像不是的。细想之下就会发现,它过分强调了因,而忽视了后面的果才是我们想要的。因而既然后面的果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取道我们的结果,反而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因上呢。而且很多时候不一定你付出了因就会收获你想要的果。
就比如,你表现的再乖巧可爱依然有一些老师不喜欢你;你拼命减肥保养成为女神可能依然打动不了你暗恋的人;你努力提高绩点玩转各大社团可能依然找不到你想要奋斗一生的目标。
所以我就在想,那我们该怎么保证我们的目标一定能称心如意的实现呢?
直到我在这学期时间不够,必须在过六级和学习产品运营知识二者中选择一个,且我选择了放弃六级专攻产品运营这一方向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我们应该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直奔目标而去。确立大目标,然后细分大目标,最后快速突击小目标的完成。而不应该是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不一定能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因。你要知道,很多时候不一定具备了某些因素,就必然能导致结果的产生。
就比如说,你如果想要进入互联网领域就职,你首先想的不应该是我要赶紧过六级,精通office软件,以及抓紧时间参加几个活动,这样我才能有资格进公司。你首先应该想的是,我要进入互联网领域的那一具体部门,我要去干什么以及学到什么,在这一目标确定后,你就应该想,想要进入这一部门的话什么是我必须要掌握的,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你还应该结合公司需要努力挖掘自己的一些独特优势。这样一来,那些你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能保证你不会轻易被求职公司拒绝,而你的独特优势则可以保证你成为独一无二和无可替代。而那些人人都具有的所谓加分项我就觉得你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争取了。大家都有,有你什么优势?你还不如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然后发扬光大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呢。
把这一思维在拓展,就可以发现,这一思维可以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若真的喜欢一个男生,你不必想等我变漂亮有才华他就喜欢我了,你就直接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就好了,或豪爽,或端庄,按他喜欢的样子来就好了(虽然我更多的觉得女生保持自己的样子和性格就很好,为了不喜欢自己的男生做改变有些委屈了自己);若你想要进入某一行业,你不能想等我拿下这一行业的证就好了,你就想,进这一行业必须要这个证,那我就为了进这一行业考这个证吧;若你想要得到某一东西,你就不要曲曲折折的绕很多弯去努力自己的目标,你就直接制定目标,细分目标,付诸实践。你不要颠倒了因果关有系。有因不一定有果,当然有果也不一定因,但你最终目标是果的话,直冲目标而去是不是更有用一些。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有局限的。由于所处环境,人生经历,所受教育以及自我认知的差异,我们的思维可能是有失偏颇和有误差的。尼采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我们的眼光所到之处就是我们监狱的围墙”。同时我们的思维还很容易被对未来的恐惧所局限。因而考虑目标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只要……就”和“只能……才……”的思维方式,你就就直接把目光跳转翻终极目标上,再根据目标确定自己的行动步骤,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你的行动步骤是无效的和无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