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岁开始,客居他乡多年。每次差不多是隔上一两年,过年或者暑假的时候回去。最喜欢住亲戚。几个姑妈那儿,一家几天的住。陪大人说话,逗小孩玩耍,也是一番风味。一晃眼,十几年过去了,许多同龄人都已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当以孩子的心态走进村里,看到那么多小孩不认识,才恍然明白,自己已不是小孩。他们玩的游戏,已经不是我们那时的游戏,现在的孩子,可能都不打四角、玻璃弹、陀螺、耳儿(一根10到20厘米长的木棍,两头削尖,当做耳儿,另一根50公分长,长棍把短棍敲起,在空中再去顶短棍,顶到几下,即把短棍拿起来,使劲儿用长棍把短棍往远处击打几次)。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可能仍不与我们那时候一样了。因为他们肯定很早接触到网络,接触到比他们身边广阔的多的世界。而我的童年,则以为世界就是村子,村子就是整个世界。儿时常常玩耍的巷子,现在几步就走到头了。回头不敢相信地看看,房子还是那时的房子,房主却已搬至外地发展,留下往年的红对联,孤寂落寞地数落着蜘蛛网和蜘蛛网的灰尘。
村里的主要道路,不像那些小巷子几十年没有变,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一条大路,直通村的南北。小时候我也曾幻想过这个场景,因为土路一到雨天,就不能再走,到处都是泥水,那时觉得这条大路不仅应该铺上柏油路一样,还要在路边栽满花儿,就像城市里的那样。现在路出来了,但花儿还是没有(苦笑)。路两边的楼房,是越来越多,原来我们的房子,现在日益破损,不仅是本身因为没有人住,风吹雨淋损坏的厉害,还是因为周围的楼房日益新鲜,衬的它衰老的不成样子。
村里的人,走出去的越来越多。在外地,无论如何辛苦,总算慢慢发展起来了。农村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红利,那就到外地城市。一分汗水一份收获。过年的时候,许多人赶了回来,显得尤其和气。原来因鸡皮蒜毛大小事就吵架、骂架、打架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有见识了,阅历大了,生活好了,“穷毛病”就少了很多。和他们说话,熟悉中也有陌生。就像一个个小巷子里,散落的小轿车一样。大城市的车多,车好,但那是大城市。农村里小轿车出现了,看来城镇化真的要来了,还可能是自下而上。如果农村逐步富裕了,消费需求链肯定不是二十年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和城市基本类似。有市场需求,怎么会没有市场。有了市场,还会形不成城镇?
因此,衷心祝福和期待,下次再回老家,看到更大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