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次课,看了群里老师们的作业,自惭形秽起来。 于是想到老师说的,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学会纵向比,和自己相比,理解消化如此强度的满汉全席,细嚼慢咽也情有可原。有了这个觉察,心情豁然开朗,开启作业模式。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有了觉察的意识,就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思维模式,找到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风景。安全事故的负责人,不是没有安全知识,而是没有安全意识。在意识不足的情况下,学富五车也是白搭。
觉察能力从何而来呢?和一个人的母亲是息息相关的,母亲的气质类型耳读目染的影响着孩子。
但人与人之间的觉察能力真的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个妈生的,也相去甚远。记得小时候,妈妈买一兜苹果,妹妹总是第一时间能挑出一个又大又圆的。买两个相似款式或者不同颜色的衣服,她一眼就知道哪个好。不得不说,觉察能力每个人的天生配置就不同。
幸好现在学会了带上心理学的眼镜,时刻保持一颗觉察的心。
如何觉察呢?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辈子,离不开情和欲。
从欲望,看到需要,有了需要产生动机,付诸行动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大部分人在行动的过程中被情绪困扰着,弥足深陷,难以自拔。面对求助者的负面情绪,善意的安慰是毒药,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ta看见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助ta找到合理满足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但欲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要透过情绪去按图索骥。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分面部表情(喜怒哀乐),身段表情(手舞足蹈,手足无措),言语表情(说话时抑扬顿挫的语调等)。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
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言谈举止,甚至可以看到ta背后的祖宗八代,即一个人的历史和文化。从一个人擦手机的方式,剔牙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人自身很难意识到的,习以为常的习性。 必须通过别人的提醒才可以认识的到。即乔哈里窗提到的盲区领域。也是无知状态。
认识的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到-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今天更用大篇幅讲了觉察,因为从无知到自知,是一个质的跨越,是最难的。这四个阶段每走完一个闭环,就又形成一个新的阶段的无知。但是无知的程度是不同的,就如井底之蛙,跳出来了这个井,跳进了大一点的井。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在井里时,才能产生跳出来的欲望和动机,不断跳出来的过程,就是认知扩大的过程,即所谓的意识扩大化自我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