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想法简友广场
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什么过程

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什么过程

作者: 雪兆峰年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21:55 被阅读0次

在学校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当我们信心满满地步入职场时,却发现现实世界和书本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是清晰、简洁、确定的,而现实是模糊、复杂、多变的。如果我们抓住头脑中的知识不放,就很容易看不见真实的世界,面对具体的问题也容易摸不着头脑。

陈海贤老师在得到高研院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自己从一个理论者到实践者的心路转变过程。在他刚进入心理领域的时候,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他讲到:“那时候,我推崇的,是知道一些很确定的知识,就像一个真理一样。也许内心里,我需要找一个权威,来证明自己正确,而我找到的这个权威叫科学。”

然而,当你把知识看得太权威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些知识变得很确定,你就很容易在实践中失去你的灵活性。——这会妨碍你的实践。

陈海贤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接到的第一个个案是一对夫妻。妻子总是嫌丈夫不够体贴,丈夫总是嫌妻子太过控制,两个人越说情绪越激烈,结果就在我的咨询室吵起来了。

我满脑子关于夫妻相处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怎么用,我只好不停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跟他们讲道理。

“你们不要把对方当敌人,要把你们的沟通模式当敌人。”“你们需要控制你们的怒气,否则关系就会受伤。”

这样的话不仅没有帮助,反而火上浇油,他们都觉得我不理解他们。最后丈夫一甩门,走出了咨询室。临走时还撂下一句话:“你这水平,也来做咨询!”

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到实践的距离。多年以后,他才真正理解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他是和来访者一起,从他们陈旧无望的旧故事中,慢慢地发展出一个新的、更有希望的故事

怎样从一个旧故事里发展出新故事,陈海贤老师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转变观点、赋予意义、促进行动

理论者和实践者底层思维逻辑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一个理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是“是什么”。而一个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去哪里”,以及“怎么办”

理论者根据“是什么”,来构想“怎么办”;而一个实践者,他是根据“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

比如,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抑郁症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从实践者的角度,你的目标是怎么减轻患者的无力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曾有个学生问陈海贤老师:“老师,我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当这个学生这么说的时候,他感觉到,抑郁症这个问题,好像变成了一种标签,让这个学生觉得无助,又不知所措。

这时候陈老师这样回答:“我也得过。实际上抑郁症的终身得病率,比我们想象得要高。我是这么理解抑郁的,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常常给人的心理带来重大的考验。如果转变顺利,我们就能从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你在转变中卡住了,那你就会抑郁。如果你被卡住的时间特别长,那你的抑郁持续的时间也会特别久。”

把抑郁症从“疾病的标签”,到看作“人正在变化的标志”,这就是观点的转变。这种观点的转变常常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别小看这种可能性,对于那些被困在绝望的观点中的人,这些新的可能性,就是希望所在。

仅仅是观念转变还不够,新故事的产生还需要结合我们的经历和情感,让新故事对我们有意义。

陈海贤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来心理咨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一直说,孩子有多动症。在咨询室中,这个孩子似乎也动得比较多,但他的动跟妈妈不停地纠正是有关联的。妈妈越纠正,孩子越反抗,就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陈老师跟妈妈说:“也许孩子的多动,让你们陷入了控制反抗的游戏。从多动症到控制反抗的关系,这是一种观点的转化。”可是妈妈不能接受这种新观点。

她说:“医生说过了,这种强迫性的违抗,不听话,就是多动症的标志之一。”

显然,这位妈妈不能接受这个新故事,这是因为故事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意义感

随后,陈老师和这位妈妈继续探讨这个家庭的故事。慢慢地,这个妈妈谈起了自己的童年。她说,我童年的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那时候我父母总是让我做很多事情,我做得这么努力,他们却还总是贬低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陈老师问,“你从来没有反抗过父母吗?”妈妈的目光黯淡了。她失落地说,“没有。有时候实在委屈,也想顶几句嘴,可是看到父母忧心忡忡的样子,话到嘴边,自己就咽回去了。”

陈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说,你知道吗?有时候父母的愿望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影响孩子。也许你的孩子的反抗,正是在做你自己曾经想做却一直做不到的事。也许他通过反抗争取的,就是一种你想有可是从未有过的自由。

听到这些后,这个妈妈哭了。她接受了这个新故事,在新故事里,孩子的淘气从违抗妈妈的行为,一个多动症孩子的典型标志,变成了帮妈妈实现愿望,争取她想要却从未有过的自由。

妈妈小时候的这种委屈、失落和渴望,把这个故事粘合了起来。现在,这个新故事成立了。


有时候,一个新故事的成立还需要第三个方面:促进行动

陈海贤老师有举了一个自己接待过的案例。

这次同第一个案例一样,也是一对夫妻,丈夫嫌妻子太控制,妻子嫌丈夫不够体贴。两个人越说情绪越激烈,看着马上就要吵起来了。

这一次陈老师没有跟他们讲道理。他说:“这不怨你们。有时候夫妻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这不是对方的错。”随后,压低声音,神秘地说:“而是你们中了邪。”

然后,他讲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就说自己有一些破解的办法,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试试。

妻子抬起头,看着想笑,到看到陈老师一本正经很严肃的样子,就没好意思笑。这个丈夫到饶有兴趣地说,可以试一试。

陈老师说:“这种邪术葫芦可解。杭州那边就有一家卖葫芦的店。你们要一起去买个葫芦,结根红绳,一起把葫芦挂到床边。而且,一定要一起买,一起结绳,一起挂才会有效。”

丈夫笑了。他跟妻子说:那我们试试吧。妻子没说话,但看样子默许了。

陈老师继续说:“不过,如果要让葫芦生效,你们还要在一张纸上写下你们要各自提醒自己的事。这样葫芦才知道,要阻止你们什么事。你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于是,妻子和丈夫讨论起该提醒自己什么。最后,丈夫在纸上写下了:“不要用强调自己的好来安慰她。”妻子写下的则是:“别把生气当作唯一的解决办法。”

陈老师让他们把纸小心翼翼地叠好带走。“别忘了买葫芦!”并叮嘱他们说。“我们会的。”两人说。

两个人出去的时候,透过窗户看到,两人在笑,这时候陈老师也笑了。

在一个案例中,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实践者的逻辑,他不太关心“是什么”,而关心“去哪里”和“怎么办”。对于这对夫妻。要让他们意识到,“不要把对方当敌人,你们应该一起合作,去应对你们共同的敌人。”

这是我们的“去哪里”。而所谓的中邪或者葫芦,只是我们想到的“怎么办”。我们在这样一个听起来甚至有点好笑的游戏里,这对夫妻完成了他们的治愈。

至于究竟有没有中邪,又有没有葫芦疗法,这个“是什么”的问题,对实践者来说,并不重要。

只要它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那么,中邪可以有,葫芦也可以有。这就是一个实践者的思考方式。

相关文章

  • 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什么过程

    在学校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当我们信心满满地步入职场时,却发现现实世界和书本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我们头脑中的知识...

  • 从理论到实践,你飞跃了吗? - C阶段项目总结

    文/李展宏 SHSQ1616班 从理论到实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实践也能算得上是检验掌握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了。 ...

  • 理论到实践

    新工作的工作内容,这几天通过观察和做笔记,我已经大体上知道了。 简单来说,就是工作上会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操作...

  • 朋友圈之外

    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间,为了从理论到实践,我很喜欢去踹测别人的朋友圈。 通过那只言片语,几张图片,判断别人什么年龄,...

  • 从理论到实践?

    过去自己学了不少的方法论,或者记录了不少的方法论,但是看现在自己的行为,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有多少次是按照前人的...

  • 从理论到理论是不对的

    从理论到实践。 真正运转起来!

  • 组织过程焦点过程实施要点

    专用目标1 确定过程改进时机专用实践1.1 建立组织的过程需要本实践要求建立组织的过程需要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

  • 社会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领域的专家都擅长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不可避免会造成诊断偏差。和公众一样,...

  • 【20210126】@行动变现百万实操秘籍day2

    一、我听到了什么? (1)海明教练的分享(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抽象出更深的理论,迭代升级,无往不利。): 理论1...

  • 子贤【20210126】@二阶六项精进复盘day2

    一、我听到了什么? (1)海明教练的分享(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抽象出更深的理论,迭代升级,无往不利。): 理论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什么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f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