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这个概念是彼得德鲁克几十年前首先提出的,他把相关的从业者称为知识工作者,也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管理者。
如今信息时代大多数的工作都属于知识工作,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才能更有效率地工作。

知识工作的原材料是信息和知识,中间有一些半成品知识成果,最终成果是新的知识产品。这是一个将大量杂乱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精心组织,形成一份结构化成果的过程,期间涉及到几个边界之间的翻译工作。
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例,第一个边界是外部到内部。
市场人员在外部市场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他把其中与内部目标相关的信息收集起来传递给内部,他是这个边界之间的翻译,把市场上观察到的潜在需求语言(可能是客户用语言表达的,也可能是用户未表达的,甚至可能是用户无法表达的内心需求)翻译成内部团队听得懂的自然语言。典型句式是:“我想要这个功能”“我想要那个特性”“客户需要实现一个xxxx功能”。。。。。。充满了本能的渴望。

第二个边界是自然语言到逻辑性语言。
这个翻译环节是由产品经理承担,他必须将汇总到的所有相关信息分类,归纳,提炼,排序,形成一份充满逻辑的需求文档,提供给开发团队。典型句式是:“当。。。时,应该。。。”“如果这样,就应该。。。。”。

配图:需求文档,原型图。
第三个边界是逻辑性语言语言到机器语言。
这个翻译环节由工程师承担,他必须用计算机语言告诉机器怎么做,严格精确,最终把信息用严密的逻辑搭建在一起,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成果。典型句式是:“if。。。else。。。”“for。。。”。

配图:代码界面。
上述过程可以想象成一个喇叭,大量信息从喇叭口进入,经过层层加工,最终形成一份固定结构的知识成果。如果是软件,它会通过互联网几乎零成本地被大量复制和传播到需求者手里;如果是硬件,它会被大量制造出来,卖给客户;如果是服务,通过各种规范性操作,可以让所有用户享受到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准化服务。这样,一份知识成果就产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