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一章《学本教育寻梦》
第一章写的是龚雄飞的成长经历 ,也是他的寻梦经历.在这一章里我读出了他的艰难、坚持、坚守与坚定;读出了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到重点中学教师到教务主任,再到区教研员的非凡成就,是靠他的幸运和努力终获的。
一.成长经历
龚雄飞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南乡,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位教育启蒙导师。由于母亲在他幼年的唤醒和激励,让龚雄飞从小对喜欢阅读,渴求知识。他在书中写道“母亲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妇女,但是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讲故事,或者在煤油灯下给我读连环画,她把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念得声情并茂。这些故事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她用语言给我开启了一扇门,透过这扇门,我发现了一个有着无穷无尽奥秘的世界,她唤起了我对世界无限的遐想。”“小时候每次我考试得了第一名,我都会卯足劲儿,一路小跑恨不得立刻长翅膀跑回家,母亲看到我的成绩单一抹笑容浮现出来,仿佛春天的太阳盈盈的、柔柔的,这是母亲给我的第一份奖励,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佳肴;他给我的第二份奖励就是每次吃饭时都会在我的饭底下打一个荷包蛋……”
龚雄飞的小学是自由而敞放的,他特别喜欢自由的阅读。他作者在书中写道:“我的小学是一个村小,学校里唯一的一个公办教师就是女校长谭细群,那时候她半种田半教书,有的很多课文她都不教,要我要我们自己读,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会到江边游泳,自由自在的在水里穿梭,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里肆意打滚,给小伙伴们讲故事。”在这个时候他也经常到山坡上放牛,为母亲最初的唤醒和激励,再加上小学的自由和敞放,所以,作者特别喜欢自由阅读。冬天他们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聊天,他会拿一本书看,放牛的时候也是他阅读的最佳时段,阅读对他来说就像空气和水,阳光,是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初中时,教他初三的是一位易若荃老师,她曾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在阶级斗争时代屡遭折磨和摧残,在课堂上她注重鼓励学生,用智慧点燃学生们的智慧,用热情点燃更多人生命的热情,就是在那个时候,龚雄飞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扬帆的方向。大学时,徐龙老师是他的语文老师,他非常能理解学生,悉心呵护着他们文学梦的种子。
1990年他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湖南湘阴县城南乡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业余时间他喜欢读书,写一点小文,把自己对山水的情思都写在文章里边,竟然有两篇发表在杂志上。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听说大学的徐老师来到了汨罗县一中任教,后来,他在徐老师的推荐下,来到汩罗县一中,探索焦点式教学方式,成为连年的教学冠军专业户,从1995年到1999年,连续5年文科班教育质量评价是第一名。2000年,他任汨罗市一中主管教学副校长,参加湖南省首届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2004年到海口市主抓海口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2005年到青海考察高中课程改革,写出高中课程改革系列问题以及弊病等重要报告,影响较大;2006年到2009年著书四部;2010年任重庆凤鸣中学校长,期间在学校,探索学本教学模式进行教研活动。2012年任重庆市沙坪坝区进修学院院长带领全区学校进行“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二.收获和启示
龚雄飞的坚持和不断探索是成功的基础。
在汨罗一中任教时,他探索的焦点式教学方式,其实就是最后的学本教学。当他发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时,从研究学生的教,从研究教师的教到转变思想,研究学生的学,他就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所以,一直坚持自己的做法并不断的探索归纳,最后形成了学本教学的理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对他的做法也持怀疑态度。特别是有些教师不理解,做起来有难度,但是龚雄飞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坚定不移的推进校本教学,最终取得了成功。进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他在文中写道“恩格斯说过要改变一种习惯,有时候比战胜千百万资深阶级敌人还要艰难。可以预料,这样的改革首先将导致教师行为方式上的无所适从,既要是心灵上的难以言说的隐痛。经验一再告诉我,能迅速适应改革的人往往是少数,对改革的不适应反而是一种常态。因此,退缩抱怨,飞短流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都表现不足为怪,关键在于作为改革的发起者千万不能以退缩应对退缩,以抱怨应对抱怨。基于此,我选择了孜孜不倦的晓之以理,坚持不懈的动之以情,乐此不彼的率先垂范,找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推出成功的实现的样本,不断为改革者创造安全感,想方设法把越来越多的人争取过来,同心协力地将改革推向深入。”
做事情要率先垂范。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从龚雄飞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成功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哲学家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它。”因此,做事情一定要真抓实干的行动,如果缺少这些一切,只会是空中楼阁。龚雄飞在重庆凤鸣中学做校长期间,在学校掀起了学本教学的课堂改革,在此期间,他不断深入改革的第一线,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学习和反思,一起品尝改革中的酸甜苦辣。每年听200多节课,每一节都逐一和老师进行分析和改进,引导老师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变革,在变革中成长,每天早上7点他总是出现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风雨无阻,每天晚上11点过后直到学生都睡下,他才离开学校,同样风雨无阻,每天他坚持巡视校园,深入课堂召开会议,畅谈改革,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得最早,洗得最晚。
我们做一个老师,要想在某一方面精益求精,也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比别人多付出多磨练,才会有所成功,有所成就,有所成果。也许如今的教育环境给了我们太多的无形束缚,往往使我们动摇信念,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结果怎么样,为之付出努力艰辛,总会有收获的!另外,做事情要比别人多付出,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用在研究上,因为我们一天24小时都是固定的,就看我们怎样用好这24小时了。我们的时间被分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不大不小的40分钟,如果能用好每一个40分钟,在办公室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觉得时间被浪费掉。晚上读一会儿书,研究研究第二天的课,反思反思今天的收获,如果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也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有很大帮助,久而久之,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育技能,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