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将养老金推上了风口浪尖。
根据这份报告,2028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出现负数,到2035年累计结余可能耗尽!

这个结论让不少80后、90后很是担心:我们一直交着养老金,到退休时,却没有养老金可以领了?
情况真的有如此糟糕吗?
一、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的结论准不准?
这份报告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在2018年1月,研究中心发布了首部养老金精算报告,当时的预测时间是2018年至2022年,而这次发布的则是第二部养老金精算报告了。
和2018年的第一部相比,这次发布的报告更为详尽:
●预测期从5年增加到了30年,逐渐与国际上的预测周期接轨;
●增加了分省10年的财务收支状况;
●增加了报告种类,首次发布了"人口报告"和"运行报告";
●对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编制发布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指数2018》;
●对国内企业年金的集中度,以及国外社保精算制度进行了研究;
●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的可持续性进行了预测;
●除了基准预测方案之外,还增加了延迟退休场景进行预测。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国内养老金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心血,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绝对是属于权威发布了。
因此,报告的准确性毋庸置疑。

但是,预测模型是基于许多假设的,这份养老金精算报告同样如此,存在大量的假设条件。
2035年养老金耗尽的结论,更多的一种预警信号。它的意义在于提示我们,现有的制度需要改变,如果保持不变的话,危机就可能很快来临。
但是,预警并不代表必然发生。在国际上,通用的成熟预测模型会采取乐观和悲观两种。国内的预测模型主要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没有形成独有的预测模型,因此这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也没有分乐观模型和悲观模型。
实际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不可能出现2035年耗尽的情况的,因为这是国内信用最高的保险了,有中央财政兜底!
预警模型是为了更好地制定政策,基本养老保险不会出现违约风险,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二、不能忽视的风险点
虽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会真的出现耗尽的情况,但这建立在现行制度有所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不做任何改变,那养老金耗尽的情形就不会仅仅出现在假设模型之中了。
从这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有几个风险点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
1、单位缴费降至16%,可以说是双刃剑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宣布各地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以降至16%。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单位缴费比例达到了19%或20%,对企业而言负担较大。只有少数地区单位缴费比例低于16%。
因此,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对企业而言是好消息。
不过,降低缴费比例是一把双刃剑。
单位缴费比例减少了,就意味着基本养老基金的缺口更大了,支出压力也更大了,这个缺口该怎么弥补呢?
无非就是三种方式:靠政府、靠企业、靠个人。
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弥补缺口,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非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靠个人的话,又会增加个人的缴费负担,造成舆论发酵,亦非较低单位缴费比例的本意。
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靠企业,通过企业年金来覆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企业从降低的基本养老金缴费,转移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
不过,企业年金是非强制的,如何提高企业主的意愿,就需要政策的支持了,也可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
所以说,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下降是一把双刃剑,没用好的话可能会损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用好了则可以达到给企业降负,同时激发第二支柱活力的目的。
2、人均寿命延长对养老金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正在逐年提升。养老保险制度从92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国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增加了7-8岁。

平均年龄增加了7-8岁,意味着基本养老金要多支出7-8年。
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增加,养老金的支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肯定是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压力的。
3、退休年龄的延长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根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今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分别为37.7%和47.0%。
而根据精算假设,到2050年时将达到81.8%和96.3%。

这意味着,到2050年时,将近1个缴费者就要赡养一个退休老人,这对那时在工作的人而言,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当然,这只是从制度赡养率这一个角度来考虑的,人均待遇的提升则没有考虑进来。
因此,到了2050年,不会真的像预测的这么惨,但是在职工作人员承担社会养老的压力的确是在日益增大,这个从我国抚养比的增长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
总抚养比虽然有接近十年的时间是下降的,但是近十年来又开始递增。而老年抚养比则逐年递增。

而我国退休年龄一直以来都是男性60岁,女性50岁,女干部55岁,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属于比较早的。
预期寿命一直在延长,退休年龄却没变,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就会不断加速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消耗。
所以,虽然浮生君也很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但是从整个养老金的发展趋势来看,要维持制度赡养率平衡发展,逐步增加退休年龄将是不可逆的趋势,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4、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极不均衡
前面浮生君提到过一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下降至16%,如果能够引导企业从降低的基本养老金缴费,转移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无疑将会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那么,这里说的第二支柱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说到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体系: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最基础、覆盖最广、知名度最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预测2035年耗尽结余的养老金,指的就是这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度就大大不如基本养老保险了。
4月2日人社部最新发布的企业年金2018年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企业年金累计规模达1.477万亿,覆盖2388.17万人,企业数量为87368家。
但从企业年金增长趋势来看,从2007年至今,虽然基金累计规模在扩大,但是加入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增长非常缓慢,近4年来更是处在一个停滞的状态。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范围受限,收益偏低。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年金的投资范围限于境内投资,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国债、票据、债券、基金、股票等,2013年又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指期货。不过其投资范围仍然受限。
2018年,企业年金投资收益420.46亿元,同比减少25%,加权平均收益率仅为3.01%。

因此,只有将更多资产纳入年金可投资范围,给予投管人更多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
第三支柱指的是个人养老金。一系列税优、税延政策的推出,就是为了鼓励我们购买。
去年5月份轰轰烈烈推出了商业养老保险税延政策,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是试点,近一年时间快到了,税延产品的发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保单总共只有4万多张,收取保费1亿多,和预期有较大差距。
主要是大家觉得流程比较繁琐,省下的税却只有那么点,产品也缺乏吸引力,所以就不高兴弄了。

将中国和美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美国的"三支柱"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三支柱"发展却极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势必需要提升二、三支柱的吸引力。
三、高品质养老生活,需要自己提前做好规划
说句看起来比较绝对,但是却真实存在的话:国民自己为自己筹划养老生活的意识极为淡薄。
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说养老靠政府,以至于我们对基本养老金过于依赖。
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社会在进步,中国的发展也在转型,养老观念如果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就不合时宜了。
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替代率也只能维持在50%不到的水平,这意味着退休后仅仅靠基本养老金,生活质量只能达到退休前的一半。
如果想过上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从现在开始,必须提前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金体系,让自己的"三支柱"跑起来。
在这里,浮生君有三点建议:
1、基本养老保险是必须参保的,不要被所谓2035年养老金结余耗尽的消息吓到。本文也已经分析过了,这个结论是基于各种精算假设得出的,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国家也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作为国内最成熟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必须参保!
2、企业年金目前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参保的是央企、国企或事业单位,私人老板缺乏主动投资企业年金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个人所能起的作用就很小了,只能期待国家有进一步的激励措施,比如放宽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提升其吸引力,刺激企业主自主选择。当然,如果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能提供企业年金的公司,即便其薪资略微差一些,也千万别放过了!
3、至于个人养老金,则是最值得我们好好规划的地方了。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优、税延政策,和养老保险产品相结合,希望发挥税收调节和商业保险的作用,增加第三支柱的规模。不过由于税延产品还在试点期,而且节税力度不够有吸引力,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不过,5月1日试点期就将结束,之后会有公募基金、商业银行等机构参与进来,养老目标基金也会纳入税优,个人商业养老账户的投资收益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议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重点关注一下税优和税延商业养老保险,预测将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到时可千万别错过了!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国内养老保险的发展已经迎来了拐点,顺势而为,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规划上美妙的蓝图!
我是浮生君,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人。请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说保(id:todaybao),让我把专业带给你!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
网友评论